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诗人王维是登封人
元旦咏叹调
紫气东来(国画) 翟瑞兰
衣线串起岁月长
《天著春秋》:书写中国古代战争峥嵘
新年祝颂
一生学走路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诗人王维是登封人

♣ 宋宗祧

大唐著名诗人王维出生于武周长安元年(公元701年),但他到底是哪里人,史书却说得比较混乱。《旧唐书·王维传》云:“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今属山西)人。父处廉,终汾州(治所在今山西省汾阳市)司马,徙家于蒲(治所在今山西省永济市),遂为河东人。”

然而,两《唐书》关于其胞弟王缙的籍贯却是另一种说法。《旧唐书·王缙传》云 :“王缙,字夏卿,河中(治所在今山西省蒲州镇)人也。”《新唐书·王缙传》云:“王缙字夏卿,本太原祁人,后客河中。”当然,蒲州与河中是有内在联系的。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开蒲州为河中府,同年又改为蒲州。乾元(公元758年—759年)时又改称河中府。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河中就是蒲州。

然而奇怪的是,王维留下的400多首诗歌竟然没有提到过蒲州。还有一点,就是王维多次来往于长安和洛阳,也没有资料显示,他顺道回过两京之间的蒲州。倒是他在诗文中多次提及嵩山、洛阳、孟津等地。也就是说,蒲州或者说河中是王维诗歌的空白。这就不免让人怀疑,王维似乎与嵩山、洛阳关系更加密切。

不妨从王维的诗文探究一下他是哪里人。

据《新唐书·王维传》:“母亡,表辋川第为寺,终葬其西。”王维在《请施庄为寺表》中说:“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那么,王母是何时“师事大照禅师”的呢?

据雍冠生《王维年谱及诗作编年索引》:“公元750年(天宝九载庚寅)……王维五十岁。正月,丁母忧,离朝屏居辋川(今西安市蓝田县辋川镇)。”就是说,王维的母亲逝于唐天宝九载,但大照禅师是什么时间去世的呢?

大照禅师即普寂。据《旧唐书·神秀传附普寂传》:开元十三年,敕普寂于都城(洛阳)居止……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终于都城(洛阳)兴唐寺,年八十九。时都城士庶曾谒者,皆制弟子之服。有制赐号为“大照禅师”。

由大照禅师去世时间公元739年往前推30余年,推出的结果是久视元年(公元700年)至景龙二年(公元708)年。王维的年纪是0~8岁。

能不能具体到哪一年?

大照禅师早年在荆州(今属湖北)玉泉寺师事神秀禅师。据《旧唐书·普寂传》:“久视(公元700年)中,则天召神秀至东都,神秀因荐普寂,乃度为僧。及神秀卒,天下好释氏者咸师事之。”而“神秀以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卒”。意思是到神龙二年神秀去世,大照禅师才接替他成了佛门领袖。所以,王母师事大照禅师的时间应从神龙二年开始,这个时间距离大照禅师去世是33年。

至于大照禅师到东都后住在哪里,按照王维《请施庄为寺表》,其母“师大照禅师”“持戒安禅,乐住山林”之说,就更让我们联想到这个“山林”在嵩山。再据《大照禅师塔铭》:“开元十三年,恩诏屈于敬爱寺宴坐。逮(开元)十五年,皇上将幸于京师也,优诏曰:‘慎言、义福宜从驾,和上(指普寂)留都兴唐寺安置。’”玄宗时一般称长安为“京”,称东都洛阳为“都”。开元十二年玄宗就到了东都,到开元十五年回长安之前,诏命大照禅师于兴唐寺安置。为啥有这个“安置”之说?或许是因为大照禅师年纪大了,为了彰显“圣恩”,就让他从离城市远的地方搬到了位于市区的兴唐寺。这其实也印证了前面的判断:大照禅师之前是住在嵩山的。

公元706年王母开始师事大照禅师时,王维是虚岁6岁。如果说,王维和他母亲住在离洛阳数百里之外的蒲州,很难设想,在那个交通几近原始的状态下,王母怎么能够拖儿带女步行或者“骑行”前来师事大照禅师?王维是老大,有四弟一妹。这其实表明,其时王父处廉也还在世。也就是说,当时王维的父亲是以登封为家的。在唐朝那个时代,只要能够找到一个人少年时代与他父母生活的地方,一般而言那就是他的家乡。古代有用家乡来称呼人的习惯。唐代佚名的《大唐传载》称王维为“王河南(古代的河南指洛阳,而登封又长期属于洛阳管辖)”,也说明王维是洛阳一带人。另外,《全唐诗》有王维的《奉送六舅归陆浑》:

伯舅吏淮泗,卓鲁方喟然。

悠哉自不竞,退耕东皋田。

条桑腊月下,种杏春风前。

酌醴赋归去,共知陶令贤。

陆浑:唐县名,在今河南嵩县东北。从诗句看,王维的六舅去陆浑的目的可能是赋闲家居,这位六舅的家很可能在洛阳市区或者郊县。由于王维生于武则天时代,而武周时代,甚至包括之前的唐高宗后期,对洛阳的倚重程度较之长安要高,特别是武则天,更是以洛阳为都,可以想到,作为官员的王父应该与洛阳有很多的联系。进而可以推出,王维的父母很可能就是在登封结的婚。

唐朝洛阳籍诗人祖咏与王维的关系,从侧面说明王维是登封人。

《唐才子传·祖咏》载:“咏,洛阳人……少与王维为吟侣……”王维《赠祖三咏》云:“结交二十载……良会讵几日,终日长相思。”《喜祖三至留宿》更说:“门前洛阳客”“早岁同袍者……”与《唐才子传》所言完全一致。如果王维儿时在蒲州,断不会与祖咏成为少年吟侣。

王维的诗歌《归嵩山作》也证明了这一点。公元734年秋,王维曾短暂隐于嵩山。留诗《归嵩山作》:“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如果这里不是他的家何以言“归”?诗的第一句“清川带长薄”中的“清川”即是源于少室山的颍水之别名。不仅如此,王维还有其他多首诗歌提到嵩山,如《东溪玩月》《送方尊师归嵩山》等。

《东溪玩月》中的“东溪”乃嵩山东溪,就在从嵩山卢崖瀑布下来到登封告成镇五渡河以上的地方。《水经注》卷二十二说“五渡水”时,就称“其水导源崇高县东北太室东溪”。

王维虽然祖籍山西,但他儿时的家在登封,完全可以说王维是河南登封人。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