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孙红梅 寒冷的日子,连街道都变得萧瑟了。笼一堆树疙瘩火,也就聚起了人气,在跳跃的火苗前,几个人围坐一隅织起了毛线活。谈笑着、嬉闹着,灵巧的双手在钢针上游走,一行行花纹铺展开来,给隆冬增添了一抹亮色。这就是农村人的生活,农村人的乐趣,留守农村女人的指尖岁月。 毛线不知源于何地,也不知何时兴起的织毛衣热潮。上初中时,穿的是母亲的大红色鸡心领毛衣,我在鸡心领中间别出心裁地缀了一排白色的纽扣,纯羊毛的毛衣穿在身上有点刺挠,但却是我唯一的一件奢侈品,所以一直都非常珍惜,每每洗干净后,都叠得整整齐齐放在木箱子里。 长大后开始自己动手织毛衣,天天手不离线,线不离手,以至于养成了习惯,手里不拿针线活,就觉得没着没落的。坐在门前织、看着电视织,给全家人织了个遍,还帮别人织,连自行车都被我织上了配饰。把岁月织进毛线里,把快乐织进生活里。 穿一段时间样式过时了,拆了再给小孩织。什么反针、加厚针、麻包针、阿尔巴尼亚针,浅领、高领、鸡心领、荷叶领,紧身的、休闲的、时尚的、卡通的,织得五花八门,种类繁多。看着密密匝匝的小花串成了串,丝丝相扣针针相连,粗线勾勒慢慢打磨,最终光彩照人。 没有手机的诱惑,每天都是艳阳高照,风轻云淡。 我喜欢把小孩子打扮得美美的,我家孩子从小穿到大,都是我一针一线织出来的,女儿撑起来的便是一件件行走的艺术品。一身翠绿色的毛衣裤,或是一套黑色紧身衣裤、镂空的小坎肩,红色的毛线鞋上盛开着一朵玫瑰花,既漂亮又养眼,谁见谁夸像个洋娃娃。 生活条件日益提高,有了更加御寒又轻便的保暖衣,手工毛线衣逐渐被遗忘在了角落里。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人们又开始怀念慢生活,崇尚健康养生,自然舒适。冬天到了,闲不住的人们又开始织靴子,二十几年的懒散让我有些跃跃欲试,不知道僵硬生疏的手离了手机还能不能静下心来编织花纹、缝制温暖。 我把压箱底的毛衣找出来,坐在阳光下拆拆捋捋,一如缝缝补补的旧时光,把一段记忆轻轻提起,慢慢回味。毛线缠成蓬松的圆球,起好对,钩成圈。毛线搭到手上的时候,过去的感觉顿时被激活,还好不算太难学,只是曾经的风华年少,早已是两鬓染霜,老花镜也成了必不可少的存在。天寒地冻的日子围炉夜话,谈的不是琴棋书画,却是烟火桑麻。 鞋面织好后,准备绱鞋,找准中心,鞋面套牢,沿着鞋底细细扦一圈,鞋帮和鞋底放正,用线连接后,用力翻过来,缝好鞋口,平生第一双靴子终于完工。少时都是母亲为我们做新鞋,后来就是买着穿,我的手艺远不如母亲精巧,手也被扎得生疼,几个人帮忙,还返工一次,半月时间才做好两双靴子。有时候结果并不是很重要,享受的是琐碎的过程,串连的是淡淡的烟火味。 坐在阳光下,临街房内,听着人流车马的喧嚣,毛线缠在手上不急不躁、走走停停,多少岁月在不经意中流逝,在轻描淡写中度过。太阳透过玻璃照进来的光影,斑驳了一地碎金,唤醒曾经被忽视的过往,回归最初的本心。 寒从脚下起,柔软的靴子是抵御严冬的一抹暖阳,把游子的心牵连,脚踩在土地上,温暖踏实步履稳健。“揽流光,系扶桑”,春节临近,家永远是坚实的依靠,温馨的港湾,匆匆的脚步才会魂牵梦绕,归心似箭。 乡土的味道把岁月悠悠串起,简单与平淡谁说不是一种幸福呢。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