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郑风 上一版3
一部立体的嵩山文化宝典
种 快 乐
徐浩论书(书法) 刘凇海
美食与美文
《逍遥游》:从漫长的季节中不断醒来
凤 凰 水
一首诗唱响两个县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一首诗唱响两个县

♣ 窦永革

每一首诗都有故事,每一个县都有历史,看不尽,道不完,品不够。

鲁山县与襄城县,虽然现在分属河南省两个不同的地市,但自古山同脉、人同俗。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这两个县同属一个地市,渊源颇深。不仅如此,因为近千年前的一首诗、一位诗人,更是将两地紧密连接在一起,彰显着诗的力量、诗人的魅力。

这首诗就是《鲁山山行》。这位诗人就是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

《鲁山山行》是梅尧臣的代表作之一,是他描绘鲁山美景的唯一诗作。这首诗脍炙人口,流传甚广,相信大多数鲁山人都耳熟能详。但要问起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我想不少人难以讲清。如果我要再说这首诗的写作与襄城县有直接关联,相信更多的人会感到惊讶。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宣城古称宛陵,所以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时,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有《宛陵先生集》60卷。

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中秋过后,时任建德县知县的梅尧臣赴任襄城县知县。襄城县为京畿望县,属京西北路汝州管辖,是京师开封西南通向四川、云贵的要道重镇。

38岁的梅尧臣虽年近不惑,但仍激情满怀,位卑未敢忘国忧。就在这一年的冬天,他在襄城县写下《襄城对雪》两首诗。其中第二首寄托了他对边防战士劳苦的担忧之情,是其颇有影响的代表作。宝元三年(1040)二月,宋仁宗改年号为康定,这一年为康定元年。料峭春寒一过,梅尧臣和友人登周襄王故城,欣赏襄城胜景,写下《夏日晚霁与崔子登周襄王故城》《夏日陪提刑彭学士登周襄王故城》《新霁登周王城》三首诗。从《新霁登周王城》可以看出,梅尧臣在襄城县勤政为民,襄城县的百姓上访的少了,到田间地头侍弄庄稼的多了,他们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起色。

不久,令人忧心的事情发生了。康定元年,即梅尧臣赴襄城县任后的第二年七月,上游连降大雨,汝水暴涨,不但使田野变成了一片汪洋之国,而且就连城墙也因洪水长时间浸泡而变得松软。梅尧臣带领衙署内的各级官吏,用砖石和装沙土的布袋封堵县城的四门,并昼夜巡视在城墙之上。但土筑的墙垣终究经不起洪水的浸泡和冲刷,有数处墙体坍塌,洪水涌进城内,千余间房舍被冲毁。无处可逃的人们只得攀爬到大树之上躲避,或者把大小椽檩捆绑成木排,栖居其上。凄厉的呼救声一时响遍全城。

梅尧臣一面紧急向朝廷和上级官府奏报实情,申请派人赈粮救济;一面乘坐船只或蹚水四处察看灾情,把鳏寡孤独者送往高地暂时安置,想方设法筹集粮食,救济那些饥肠辘辘的饥民。虽经多方努力,避免了因水灾带来的其他灾情,但看着坍塌的房舍、漂浮的家具和面带菜色的饥民,这位出身于贫寒之家的知县,心中仍然是阵阵酸楚,为自己不能为百姓遮风挡雨、不能为百姓创造一处安居乐业的家园而充满愧疚。

这场水灾过后,梅尧臣写下《观水》和《大水后城中坏庐舍千余作诗自咎》两首诗,从中可以看出作为一方父母官的他当时自愧自责的心情。

康定元年的水灾,不只是梅尧臣为官所在地襄城县,而是整个滍汝流域全部遭难。水灾过后,梅尧臣受命检覆叶县和鲁山县受灾农田。检覆灾田,在宋代简称“检田”,也称“按田”“行田”,意思是发生了水旱灾害的地方,受灾地方百姓向所在县府报告,县府令佐受理后分行检视,再报州府遣官复检,然后将应该减免的租税数额予以公示,并申报朝廷户部所属监司批准落实,予以备案。这份差事给了梅尧臣一个弥补愧疚的机会。梅尧臣出发前,一位名叫李晋卿的好友特意在襄城县首山寺设宴为其饯行。梅尧臣写下了《检覆叶县鲁山田李晋卿饯于首山寺留别》一诗。

梅尧臣沿官道南行进入叶县境域,完成了叶县灾田检覆后,转而西行进入鲁山县。在鲁山县,梅尧臣的足迹沿南山自东往西纵贯鲁山县全境,直到尧山脚下。他完成了对鲁山县灾田的检覆,写下了著名的《鲁山山行》:

适于野兴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这首诗语言朴素,描写了诗人深秋时节,林空之时,在鲁山山中行进时所见的“野景”、感受到的“野趣”。其中情因景生,景随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达诗人的“野情”,其兴致之高,为大自然所陶醉之情表露无遗。

水灾带来的深深自责,反衬出梅尧臣心系民众、勇于担当的磊落情怀。对灾田的检覆,使他埋藏在心底的自咎自责稍有平复。检覆结束后,他出鲁山县奔襄城县而归。这年九月,在襄城县任职一年多的梅尧臣,怀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襄城县,之后赴湖州任监税官去了。

虽然梅尧臣在襄城县任职只有短暂的一年多,但正是由于他对鲁山县灾田的检覆,才有了《鲁山山行》这首赞美鲁山优美风光的千古绝唱。也正是有了这首诗,有了梅尧臣这位诗人,才使得鲁山县和襄城县在近千年前有了一次美丽的邂逅,架起了两地民众友情的桥梁。

“浮云一别后,流水千年间。”今天,我们重读梅尧臣的这首《鲁山山行》,感受着诗人对两地民众的关爱情怀,感到特别亲切和温暖。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