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8版:文体新闻 | 上一版3 | ![]() |
|
||||||||||||||||||
|
||||
随着春节脚步的临近,出现在大街小巷的传统非遗项目也带来了浓浓的年味,相传起源于明代的糖画,就是其中“年味儿”的代表。清代《坚瓠补集》里记载:明俗每新祀神,“熔就糖”,印铸成各种动物及人物作为祀品,所铸人物“袍笏轩昂”,俨然文臣武将,故时戏称为“糖丞相”。 到了清代,糖画更加流行,制作技艺日趋精妙,题材也更加广泛,多为龙、凤、鱼、猴等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近日,记者采访了糖画传承人刘胜利,向大家讲述糖画艺术。 “糖丞相”由宫廷走向民间 据了解,早期糖画是朝廷宴会上的贡品,后来逐渐走进了民间。糖画的最大特点,不仅在于好玩,还能吃,因而也最受孩子们追捧。随着时代的发展,手艺人将“糖丞相”改良为富有吉祥寓意的各种图案,在街上看到挑着担子的大爷把炉子、铜锅、石板、勺子、铲子摆出来,孩童们就会蜂拥而至,转转盘,转到什么图案就画什么图案。吃糖人过新年,成了孩子们最甜蜜的新春记忆。 十二生肖是糖画最常见的主题,只见刘胜利拿着勺子,稍加构思,随后有条不紊地挥洒着糖浆,几分钟后,便呈现出一条栩栩如生的“龙”糖画…… 做糖画20余年的手艺人 刘胜利是地地道道的郑州人,从事糖画艺人工作已有20余年。刘胜利的爷爷最早就是做糖画的手艺人。小时候只要爷爷一出摊,刘胜利就在旁边跟着。耳濡目染,也对糖画有了浓厚的兴趣。 高中毕业后,刘胜利就开始摆摊卖糖画,虽然收入不多,但靠手艺赚钱的滋味让他觉得很满足。而在刘胜利父亲的眼中,这却是一份“上不得台面”的营生,他还是希望儿子有一份相对安稳的工作。 尽管卖糖画未得到家人的支持,但刘胜利并没有因此放弃。通过闲暇之余摆摊,刘胜利赚出了大学学费。毕业后的刘胜利从事过多种工作,但基于对糖画的热爱,他最终选择继承爷爷的衣钵,专职从事糖画工作。 2021年7月,刘胜利糖画艺术入选河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12月,刘胜利被评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糖画学员800余人 有别于传统姜黄色糖浆的糖画,刘胜利更改了之前单一的原料配方,并加入了红、绿、蓝、黑等食用颜色,使糖画的造型更具有艺术美感,不仅有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还有极具立体感的建筑模型,五彩缤纷的花鸟虫鱼等。制作工具也摒弃了传统木制工具,改为不锈钢,“这样清洗更为方便”。经刘胜利改良过后的现代糖画,不仅在造型上更具观赏性,还能做成工艺品,更容易保存。 “最开始售卖糖画的时候,好多人都不认识,很多小孩拿到嘴边都不敢吃,有的大人还说这是橡胶做的、塑料做的。当时就觉得一定要多宣传糖画,让大家都了解糖画,才能更好地传承糖画。” 为更好地传承糖画这项非遗技艺,刘胜利广泛收徒,并在2012年建立了自己的糖画网站。目前刘胜利有800多名学员,得到非遗认证的就有20多个。除收徒外,刘胜利还定期进社区,进学校,教幼儿园小朋友们做糖画。“希望更多的孩子们知道糖画艺术,并且喜欢上这门艺术,从糖画这门非遗技艺中感受浓浓年味儿。” 本报记者 杨泽雅 文/图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