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2版:要闻综合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初心是心灵的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坚守着“党在心中,家国情怀,群众良心”,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郑州市委会参政议政工委主任常佰军在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道路上笃行不怠,仅2024年一年,就撰写了120余篇社情民意信息、调研报告。 小时候,在院里的大槐树底下,爷爷时常给他讲述过去的革命故事。那时的常佰军,虽然还不能完全理解,但在心里已悄然种下了对国家、对人民的爱。作为农民的儿子,他有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经历,对很多民生事务感同身受,心里容易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就有了调研、写作的动力。 市级的、省级的、国家级的……办公室中一大摞荣誉证书、获奖证明,仿佛就是常佰军日益增长的幸福指数。2022年4月,《中国新闻报》以《他有个小目标:一年完成10万字调研成果》为题,报道了常佰军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先进事迹。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无论走到哪里,常佰军都习惯随身带个笔记本,看到了、想到了、悟到了,随时记录下来。一句发人深思的话语、一个建言献策的题目、一个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都会在他的笔记本上留下“痕迹”、留下“心路”。要是觉得还能形成好的建议、新的观点,他还会作为一个“课题”,贴到办公室的写字板上。写字板是他自我加压的“任务”,更是他建言献策的“心路”。 从《关于将“陈母问勇”纳入中华成语词典的建议》《关于实施甲骨文全球数字化采集 “国家行动计划”的建议》,到《关于有效提升我国数据产存转化效能的建议》等,多年来,常佰军始终秉持着“脸上流汗、裤腿沾土、鞋底带泥”的韧劲儿,走进企业、社区、村组,听民声、察民意,写出了一篇又一篇接地气、冒热气的好建议,也说出群众的心窝子话,“不论是社情民意,还是调研报告,被采用了,我就有说不出的幸福感、获得感。” “处处留意皆线索。”常佰军说,2024年8月,他执笔撰写的社情民意信息——《现代生物育种企业应纳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范畴》,就是他在浏览《正观新闻》时发现的线索,经过搜集资料、实地调研、走访专家、座谈交流之后,才完成了这篇社情民意信息,该稿先后被九三学社中央、全国政协所采用。 每个人都是时代的见证者、参与者。对政协委员常佰军而言,他与人民政协的情缘,交织着辛劳、收获和快乐。 人民,始终是人民政协履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牢把握“人民”二字,奋力书写“人民政协为人民”新时代政协履职新答卷,是每名政协委员的使命与担当。 “党在心中,家国情怀,群众良心”,常佰军说,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人民政协为其指明了努力方向和着力重点,2018年以来,他矢志不渝,紧紧围绕科技创新、经济建设、民生事务、基层治理等方面,先后撰写了300余篇、约80万字的社情民意信息、调研报告。 “实现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职务的高低,不在于财富的多少,而在于为人民做了多少事,为党的事业贡献了多少力量。”常佰军说,这句话,一直激励着他在参政议政的击鼓催征声中,议政建言,笃行不怠,秉持初心,奔向未来。 本报记者 陶然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