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青少年抓住寒假的“尾巴”走进公园游玩,公园成了孩子们释放活力的“快乐星球”。滑板场上飞扬的激情、篮球场上跃动的身影、沙滩造房子的梦想……冬日暖阳下的公园因青少年的到来焕发生机,青少年的文明素质和公园的管理水平又一次经历了考验。
8日,记者在郑州市公园广场事务中心青少年公园滑板场看到,有好几块连在一起的滑板区域,坡度也有高有低,适合不同水平的孩子。从四五岁到十一二岁的少年儿童聚集在这里,平衡车、二六、二八自行车在滑板场内自由驰骋,挑战自我,感受极限运动的魅力,还有的孩子穿着溜冰鞋在滑旱冰,尽管场面看上去有些刺激,但孩子们互相自觉避让,相安无事。一位七八岁的男孩骑着自行车,与一名三四岁幼童的小童车交会,大孩子主动刹车等待小童通过,避免争抢场地;休息区,几个孩子将喝完的水瓶丢进分类垃圾桶。不远处,一位管理人员手持喇叭不时提醒孩子们注意安全……这些微小却温暖的场景,正是文明素养生根发芽的证明。当孩子们学会在嬉戏中顾及他人、在运动中珍惜公物、在休憩时爱护环境,公共空间才能真正成为共享的成长课堂。
“我们休息一会儿,让他们玩吧!”篮球场上,一拨儿十二三岁的孩子提出休战,把场地让给一旁等待的孩子。一位家长立刻竖起大拇指:“你们做得对,公园是大家的。”家长的言行如同无声的教育指南:主动捡起他人遗留的垃圾,耐心教导孩子与他人分享使用健身器材,劝阻孩子不去结了薄冰的冰面上玩耍,在水边玩耍不要与别人拥挤,在沙滩区铲沙子时勿碰到别人,在孩子们发生摩擦时正确引导和解而非指责。不少父母以身作则践行文明公约,身体力行让孩子们明白快乐可以肆意,但规则不容逾越。 本报记者 裴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