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春望 2025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奏响团结奋进的时代强音
以医学科学的高质量发展 护航一方百姓高品质生活
为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 和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建立常态化动态化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让边远地区检察人才招得进留得住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全国人大代表郭永军:
以医学科学的高质量发展 护航一方百姓高品质生活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医学科学院科研顾问郭永军聚焦“康养产业精准供给”“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两大话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康养的根本在于医养。”郭永军建议从三方面发力破局,在康养供给方面,对银发群体进行精准画像,实施分级分类的精准供给;在产业培育方面,统筹规划,多点布局康养中心,通过资金扶持、税收减免、闲置资产回收等政策组合拳,激励社会资本参与康养体系建设;在设施布局方面,以康养中心为圆点,构建“15分钟二级医院+30分钟三级医院”医疗网络,打造心脑血管疾病黄金救治圈。

郭永军建议,加大对健康机器人、适老化健康建筑、智能穿戴设备等智慧养老产业扶持力度,让更多的创新成果能够走进寻常百姓家。

成立一年多时间,河南省医学科学院纵深推进“一院一城一产业聚集群”融合发展的科创新格局,环省医学科学院的创新生态圈成效显著。

平台建设凸显硬实力:已牵头建设4家省实验室,建成运行11个研究所,落地5个国家级平台;智能医学研究、质子中心等重大研究设施开工建设,新建“AI+类器官芯片”、单细胞精准多组学、细胞和免疫治疗CDMO等公共服务平台;与哈工大、港中文、西交利物浦、牛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初步建成“省实验室+研究所+研究设施+公共平台+协作机构”的科研平台体系,正在崛起为医学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策源地。

人才聚集形成“郑磁场效应”:柔性引进院士12人、高层次人才46人,组建PI团队107个,其中11人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科研人员总数达到495人。

成果转化激活产业动能:“豫科十条”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王宁利院士团队发布国内首个应用临床的眼科大模型“伏羲慧眼”;电生理研究所研发出全球首个长时程心脏离体转运系统;肿瘤研究所开展全球首例肺癌CAR-NK疗法临床试验;康复研究所联合翔宇等省内头部企业研发出一批康养及抗衰老产品;谢鑫博士团队正在研发全球首个AI+高通量类器官芯片……85项科研成果转化,2.5亿元签约金额,见证着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惊人跨越。

“每个科研成果都应该成为百姓触手可及的健康福祉。”郭永军建议,持续深化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以医学科学院的高质量发展护航一方百姓的高品质生活。 本报记者 王战龙 刘凌智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