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大学生找工作看这里
斯文在兹 文脉源长
黄河岸边添新绿
社会工作者资格 考试时间确定
弘扬黄河文化 讲好“黄河故事”
公益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斯文在兹 文脉源长
裴李岗用鞭打春牛的习俗,纪念农耕文明起源。 本报记者 马健 摄

(上接一版)沿着台阶上至北部地势较高的核心区,两公里外的黄河逶迤流淌。2013年起,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双槐树遗址及其周边区域进行连续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取得的考古成果堪称“震撼”,而以双槐树遗址为代表的郑洛地区聚落遗址群的发现,为中华文明的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为探讨文明起源的中原模式奠定了基础。

系列重磅考古成果的取得,除了天时、人和,还有赖于“地利”——嵩山脚下、黄河之畔,“天地之中”的独特位置,使得这里成为人类栖居的乐园。夏商周至北宋南迁的数千年间,环嵩山地区大部分时间都是历代王朝建都立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郑州是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地’。”高度关注郑州考古工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部委员刘庆柱认为,河南、郑州考古工作是支撑中国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史的“主力军”,是解决中国五千年不断裂文明、提炼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最重要的地区。

厚积而薄发,博观而约取。在“文物资源大市”的基础上,郑州文物强市的姿态初现:建成博物馆114家、遗址生态文化公园55个,“博物馆群+大遗址公园”全景式中华文明展示体系不断完善。“郑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为统筹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工作注入新动力;2024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郑州市双槐树遗址保护条例》,为推进文物资源的活化利用、文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这里是“最年轻古都”

2025年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3年累计来郑留郑大学生超67万人”的数字格外引人注目。越来越多的人给郑州贴上了“少年老城”的标记:这个有着36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常住人口平均年龄34.7岁,城市年轻力指数居全国第五。而郑州这座古都的“少年派”,不仅在于年轻的人数,更在于她的活力、活跃与活化。

“之前就听说商都书院街商代贵族墓地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一直没机会带孩子来,今天趁着假期来‘打卡’了。”大年初一,家住北三环的于女士带着9岁的儿子赶到了考古工地现场。

环顾商都书院街“新春城市考古体验课堂”,平日里“神秘”的考古工地装饰一新、喜气洋洋。红色的展板、金色的福字、游径攻略宣传单,无不令观众感受到春节的喜庆氛围。游戏互动、考古发掘等新颖的体验形式,令于女士和孩子在新春考古体验课堂上深切感知3600年前的早商文明。

考古体验课堂的东侧,正是热门打卡地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通过数字化投影和沉浸式互动剧场,古老商文化“活起来”。在刚刚过去的春节,一系列包括新展览推送、新文创供给、新科技应用、新方式演绎、新场景打造、新业态展示的创新举措,为市民游客带来充实的文化盛宴和崭新的游览体验。其中全市文博单位开展系列文博活动共14类168项,主题展览、非遗体验、特色展演、研学课堂、科技体验、雅集市集、民俗祈福等丰富多彩的文博活动,极大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成为展示郑州城市文化特色和底蕴、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形象的文化盛宴。

郑州文旅也紧紧抓住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节点,安排了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为广大市民群众打造观非遗、逛大集、尝美食等多元非遗体验。在建业电影小镇,“这里的春节有年味”系列活动将非遗民俗融入全天160场的节目演艺中;亚细亚卓悦城一楼中庭变成非遗表演与国潮乐队的舞台,非遗戏法、杂技魔术、川剧变脸、百鸟朝凤民乐演出轮番登场;中铁·泰和里精心打造《福满泰和·巳巳如意》《唐宋风韵·梦华春禧》两大新春特别版沉浸式演艺剧目,让观众朋友置身于历史长河,深入领略非遗活动的无限魅力……厚重与活力、古老与现代,郑州这座年轻的古都,正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这里是“根脉窗口”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千古流传的优美诗篇演绎着黄河博大包容、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黄河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郑州这座位于黄河中下游交汇处的古都,不仅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更是黄河文化的核心区域。

为多角度解读“黄河文化”,记者走进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我们馆的基本陈列‘大河上下——黄河流域陶瓷展’,就是用陶瓷讲述黄河故事、用陶瓷展现黄河文化的雄浑强劲、源远流长。”副馆长李红新正热情地为观众讲解2020年起该馆推出的基本陈列展“大河上下”,按时间脉络展出先秦、汉唐、宋元明清时期黄河流域的百余件精品陶瓷,在给广大观众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让群众充分感受陶瓷之美,触摸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示区,郑州还有黄河博物馆、黄河文化公园、黄河滩地公园等黄河文化热门打卡地,生动展现着黄河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治理成就和时代价值;而星罗棋布于郑州大街小巷的百余家博物馆,则用极具内涵的展览、生动有趣的社教活动,让郑州宝贵的文化遗产进一步被“唤醒”。

再回首。

郑,从邑,奠声。本义为周代诸侯国名,姬姓。《广雅》中“郑”用作形容词时,代表郑重、慎重的意思——郑,重也。“郑州”这个被传颂1400多年的名称,在最初就被历史悄然镌刻下“重地”的烙印。那些融化与城市肌理与骨髓的黄河文化与中原文明,召唤着郑州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郑”能量,更注定郑州在新时代的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散发出独特而恒久的魅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