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1版:封面 | 4下一版 | ![]() |
|
||||||||||||||||
|
||||
本报记者 武建玲 卢文军 文/图 开栏的话 乡村全面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和关键。如何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的部署落到实处,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近年来,我市不断探索拓展农业农村多重功能,丰富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本报今起推出【感受乡村“新”脉动】系列报道,聚焦郑州各县(市)因地制宜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模式,塑造乡村经济新动能,开拓乡村发展新空间的有益探索,敬请关注。 眼下,正是草莓采摘的季节。 在中牟新区姚家镇小胡村,“夫妻档”种植户胡玉杰、王玉桃正在大棚里采摘草莓。翠绿的叶子下面,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红玛瑙”缀满田间垄埂。胡玉杰摘了两颗草莓递给游客:“快尝尝,酸甜可口,多吃几颗也不上火。” “草莓个头大、果形好,闻起来好香啊。”“尝一口红彤彤的草莓,香甜味儿让人沉醉。”游客尽享采摘品尝的乐趣。 胡玉杰今年63岁,和妻子王玉桃养育了一双儿女。今年他们家一共管理了12个草莓大棚。“近三年的收入,粗略估计超过百万没问题!”胡玉杰一脸笑容。 技术支撑 挺起产业脊梁 中牟的草莓种植始于1999年,经过20多年发展,种植面积持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群众买苗、育苗方面的问题愈发凸显。“以前我们要么自己育苗,要么去韩寺南岗买苗,或者购买外地的苗。外地苗不仅价格贵,品质还不好把控,后续种植要是出现啥问题,那可就麻烦了。”有种植户告诉记者。 (下转二版)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