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4下一版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
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
拓展经贸合作深化人文交流
推动中柬铁杆友谊走深走实
今年以来我国电动自行车 以旧换新突破200万辆
河南(郑州)—柬埔寨经贸文旅交流会在郑举行
这块土地会呼吸
努力以人大工作新成效 展现服务大局新担当
努力将郑州打造成为城市
全域数字化转型标杆城市
网格化治理破解“成长的烦恼”
三月三 拜轩辕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感受乡村新脉动
这块土地会呼吸
——一场“田园创客”与大自然的深情对话
诱人葡萄水灵灵
鱼塘走来一群鹅

本报记者 郭涛 文 通讯员 王洪涛 图

在新密市城关镇高沟村的一片山坳里,清晨的阳光洒在挂满露珠的葡萄架上,一群柴鸡扑棱着翅膀从果树下钻出,大鹅摇摇摆摆走向鱼塘,崔海晴蹲在葡萄藤下,用手机记录一只瓢虫在叶片上爬行的画面。

五年前,80后夫妻于冰和崔海晴卖掉省会郑州的房子,带着“让土地重新呼吸”的执念回乡创业,将于冰老家的一片荒山野岭变成了集种植、养殖、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农场,开始了一场人与自然的深情对话。

卖掉房子换一片荒山

“当时身边的亲戚朋友都说我们疯了!”回忆起2017年决定回乡创业的情景,崔海晴忍不住笑了。彼时,她和丈夫于冰在郑州从事金融工作,有房有车,生活安稳。但城市中的快节奏生活让小两口越发向往田园。一次回乡探亲时,看到村中大片荒废的土地,他们萌发了回乡创业的念头。

“老一辈人常说‘地荒三年,魂儿就散了’,我们想试试,能不能把‘魂’喊回来。”于冰笑着回忆往事。夫妻俩顶着压力卖掉郑州的房子,注册成立新密三恒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流转了60亩荒地。他们用铲车推开半人高的野草,用挖掘机挖出鱼塘,拉来上百车泥土填平地坑,硬是在村里人都放弃的一条山沟内堆出了一个“桃花源”。村里有老人说:“这地连野草都长不好,种果树?怕是白扔钱!”

但这对“愣头青”偏不信邪。他们种下葡萄、樱桃、猕猴桃幼苗,白天扛着锄头松土,晚上啃着《有机农业技术手册》守田,手机里存满了土壤改良的论文。前四年,果树未挂果,他们收益为零,全靠“啃老”,最穷时连化肥都买不起,却因此“逼”出了他们的生态种植法:用羊粪堆肥,拿中草药熬制防虫液,甚至把大蒜捣碎拌进土里杀菌。

藏在泥土里的“黑科技”

2021年,当第一批葡萄树挂上累累果实时,夫妻俩的短视频账号突然火了。镜头里,崔海晴扎着麻花辫,举着刚摘的果子咬得汁水四溅:“没打药!虫子都帮我试吃过了!”于冰则戴着草帽演示如何用粘虫板“智斗”果蝇。接地气的画风吸引17万粉丝、200万点赞,6月的果子被抢订一空。

然而,那年夏天突如其来的特大暴雨让他们的努力化为乌有。靠着电商平台和粉丝助力,从头再来的夫妻俩用3年时间重建农场,还摸索出更成熟的“生态循环链”:鸡粪养地,鹅粪喂鱼,鱼塘水浇灌果树,连掉落的烂果子都成了土鸡的“加餐”。

走进如今的农场,处处可见“小心机”:樱桃树下散养的柴鸡,啄食虫子和掉落的虫卵;葡萄架间挂着物理捕虫器,吸引害虫自投罗网;鱼塘边种的薄荷和艾草,是天然驱蚊药……“这叫‘套种’2.0版!”于冰很是得意。

他们的“土法”科研远不止于此。为了替代农药,崔海晴翻遍古籍,发现《齐民要术》记载的草木灰配方。夫妻俩甚至跑到高校和农业研究所,向专家请教微生物菌肥的配比。

2023年,他们的农场土鸡蛋在电商平台好评率达97%。有客户留言:“蛋黄橙红,吃出了小时候的味道!”他们种的葡萄也因为味道浓郁,被粉丝抢购一空。最让夫妻俩骄傲的是土壤的变化——抓一把果园的土,能闻到淡淡的草木香。“看!土地真的会‘呼吸’了。”

“田园创客”的新愿景

站在自家的小农场内,于冰指向远处的山坡:“明年那里准备建个农家乐,周边种满油菜花、麦子和红薯,游客不仅能吃到新密的美食,还能体验磨面粉、晒粉条。”

(下转二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