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郭涛 通讯员 李绍光)“用艾香熏蒸房间,手指轻柔头顶,一会儿可以轻松入睡。”通过医院专家微信视频号,有失眠障碍的袁庄乡山顶村农民赵大姐得到了较好的治疗。这是昨日下午记者在新密市妇幼保健院看到的一幕。今年以来新密市着力打造优质医疗体系,已使90%以上的农村群众受益。
以便民惠民为宗旨,以综合医改为抓手,以健全中医药服务为突破。新密市积极深化“三项改革”,实施两大信息化建设,出台10多项措施,统筹总供给与总需求,培育新动能与更新旧动能,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坚定筑牢公共卫生安全防线,从而构筑起优质的医疗体系,奋力谱写出卫生建康强市的新篇章。
加强医共体建设。这是构建优质医疗体系的首要任务,也是医改工作的难点。为做好这项工作,该市强化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大胆走出去、请进来。新密中医院与5家郑州医院完成急诊医学科、呼吸内科等6个领域专科共建,妇幼保健院与省级3家医院共建,幼儿护理盒产后康养等专科创出了特色。中康医院和眼科医院两家专科民办医院与医学高校合作,走出了以大带小、医研结合的新路子。城区县级医院在强筋骨,壮实力的同时,主动施帮带,反哺乡镇卫生院。从1月开始,加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初步形成了覆盖新密市各乡镇(街道)的区域医疗救治中心、医疗急救中心及公共卫生指导中心体系,为广大居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诊疗服务和健康保障。今年以来,县级医院帮助基层开展新业务15项、新技术21项,已双向转诊患者4000多人次。
夯实科技人才支撑。新密市卫生健康委今年将培训医技人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计划,分类施策,逐项落实。首先建立编制“周转池”,优先保障基层医疗机构用编需求;加大紧缺专业和全科医生招聘力度;优化绩效工资制度,落实津贴补助,吸引优秀人才留在基层;健全人才流动培育机制,开展人才交流挂职活动,储备业务骨干和管理人才。其次实施国家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项目,及省市基层卫生骨干医师培训项目,今年已培训基层卫生技术人才654名,培训家庭医生团队7个,培育优秀中医传承人10人。基层医疗机构大量引进人才,留住了专业技术人员,从而使运营形成了良性循环,使农村卫生健康工作扎实有效。
实施服务能力达标。新密市18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和社区医院建设,鼓励乡镇医院成立特色专科,结合自身优势、当地疾病谱和群众需求,明确特色专科建设方向,在资金、设备、技术等方面向特色专科倾斜,制定专科发展规划,提升硬件设施与技术水平。支持有条件的乡级医院组建以优势学科为主体、多学科共同参与的“1+N”学科群,为患者提供一站式、全流程诊疗服务。截至目前,3家单位达到国家服务能力合格标准,15家单位达到国家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大隗镇中心卫生院和曲梁镇中心卫生院达到二级医院规模,大隗镇中心卫生院入选省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项目。加快信息化建设,搭建全民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建成区域影像中心、心电中心和检验中心,341家村卫生所社区服务站实现云心电全覆盖,实现县域内远程会诊。开辟全域患者就诊“绿色通道”,危重患者无缝转诊与救治。一个个组合拳的打出,整合了医疗资源,促进了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迅速提升,打通了为群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