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宋宗祧 看到这个标题,你也许会在心里嘀咕,甚至直接说出你的疑问:是不是你笔误了?是“诗圣”不是“诗盛”!但我要说的是,不是我故弄玄虚,“盛”“圣”两个字确实音同意不同。盛者,繁盛、强盛、盛大;而圣则是神圣、超凡、崇高。但二者也有相通之处:盛为圣的条件,圣为盛的必然。以诗为例,只有诗歌达到了空前繁荣、大盛,才会出诗圣;诗圣不漫有,即凭空有,有诗圣出则必然有出诗圣的伟大时代、伟大地方,其时其地之诗歌必然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依此而言,诗圣杜甫出在郑州,那么郑州其时就一定是“诗盛”的地方。 郑州不只是有诗圣杜甫,更有一大批顶级诗人。2025年3月9日晚,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大唐诗人传·李商隐》,至此,反映14位大唐诗坛巨擘人生的《大唐诗人传》播出告一段落。这14位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及孟浩然、王昌龄、李白、王维、杜甫、岑参、白居易、李贺、杜牧、李商隐。仅就这14位一流诗人的籍贯来看,今河南籍的6位,郑州籍的4位,分别占到了42.8%和28.6%。如果再把成就最高的4位顶流或曰超一流诗人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择出来的话,郑州籍的就有王维、杜甫、白居易3位,占到了75%。由此可以看出,大唐郑州的诗歌之盛,一点儿都不输长安和洛阳。 郑州是律诗的重要诞生地之一。我们之所以推崇唐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律诗。律诗又叫近体诗,是在武则天时期定型的。初唐时期,与四杰同时且在诗歌方面的贡献、成就不亚于四杰的还有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其后更有为律诗的定型作出杰出贡献的河南籍诗人沈佺期与宋之问,他们被后人称为律诗之祖。其中沈佺期是今安阳内黄人,宋之问是今郑州登封人。为啥说郑州是律诗的重要诞生地?首先“沈宋”之一的宋之问是郑州登封人。其次是嵩山留有律诗诞生于此的文物见证——石淙摩崖石刻。公元700年秋,武则天在嵩山石淙河上搞了一次“石淙会饮”,她先是自己带头作了一首七律,之后要求随从的大臣们每人作一首七律,总共得到了17首诗。之后,武则天又自己作序,命大书法家、“瘦金体之祖”薛曜书丹,让工匠全部刻于北岸的崖壁上。由这17首诗可以看出,其时的律诗尚有些“青涩”,因为完全合乎律诗标准的只有5首。特别是作为政治家的狄仁杰,自然不能按标准来要求他。经过千余年的风雨侵蚀,这处摩崖石刻虽然已经漫漶不清,但在中国文化史上仍显得弥足珍贵。因为它记录了律诗的诞生,是诗歌发展的里程碑,更是活着的律诗化石。 郑州地区还是优秀诗人的“孵化器”。郑州嵩山作为中华文化圣山,对文化人的吸引力非常巨大。诗仙李白多次到嵩山居住和会友,对嵩山的人文景观至为熟悉。李白在嵩山不仅发生了许多浪漫的故事,也挥毫泼墨留下了很多歌颂嵩山的诗作,例如,他最著名的堪称代表作的《将进酒》就是在嵩山写成的。他甚至将嵩山看作他千秋之后的安眠福地,在《送杨山人归嵩山》中说:“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 登封籍的顶级诗人不仅有王维、宋之问,还有边塞诗人李颀;巩义(原巩县)不仅有杜审言,还有被两《唐书》称为“与王勃齐名”的诗人刘允济。就连当时的巩县县令高瑾也是一位颇有名气的诗人,《全唐诗》存其诗4首。此外,著名诗人张諲、岑参、刘长卿、卢仝都长期在嵩山隐居;其他一众诗人,如卢照邻、上官婉儿、张说、王无竞、刘希夷、孟浩然、张九龄、王昌龄、卢象、韩愈、贾岛、顾况、刘禹锡、元稹、王建、韦应物、罗隐、皮日休等,都在嵩山留下了不朽的诗作。尤其是武则天,不仅是中国文化奇葩——唐诗的直接推手,也是一流的诗人。 郑州不仅是华夏历史的源头,更有源源不断的华夏文化在此传承。正如贾岛《欲游嵩岳留别李少尹益》所说:“嵩岳望中常待我。”是啊,热情好客的郑州,嵩山一直都在盼望着海内外的华夏儿女能够吟着唐诗宋词回河南老家看看——这里不只是唐诗之路,更是唐诗之家、祖庭老家。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