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1版:封面 | 4下一版 | ![]() |
|
||||
本报记者 李娜 刘盼盼 郑州轻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张振亚,最近办公换了个地方,从大学的实验室里,换成了郑州凯雪冷链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线旁。而他的身份也随之一变:从大学老师变为“科技副总”。 和张振亚一样,今年春天,河南首批626位身兼双重身份的学者,带着实验室的晨露与车间的机油味,开启了一场产学研间“跨界”的探索之旅。这一举措的背后,是我省在探索科技人才服务企业新模式、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我省试图通过“科技副总”这一创新性政策,精准“把脉问诊”,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那么,从“象牙塔”走向生产线、从“书架”走向“货架”,这场人才与产业的“双向奔赴”是否能破解企业发展难题,释放创新活力?连日来,记者来到企业车间,探访多位“科技副总”的工作状态,了解来自生产一线的“鲜活故事”。 打破“隐形墙” 架起“连接桥” 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材料学院蒋正权副教授的办公桌上,两份证书并置:一本是高校教师资格证,另一本是河南省“科技副总”任命书。“过去5年我是穿梭在校园与企业间的‘信使’,现在身份转换了,感觉责任重大,但又充满希望。” 蒋正权,也是首批“科技副总”之一。 所谓“科技副总”,是指从高校、科研院所选聘高层次科技人才到企业任副总工程师、副总经理等职务,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优势互补、协同创新。 在此之前,我省出台了《河南省“科技副总”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自2024年起3年内,全省将选聘3000名左右“科技副总”到企业任职。 随后,经过一轮又一轮的选拔和匹配,今年春天,626位“科技副总”正式到企业任职。(下转三版)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