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车道平 新中国成立初期,姐姐从军区调到河南省人民广播电台工作。 一天,姐姐下班回到家,高兴地对我说:“弟弟,今晚我带你去相国寺剧场看戏。”这是姐姐第一次带我去看戏,我兴奋地跳了起来。 姐姐骑车带着我去看豫剧名家常香玉演的《花木兰》。常香玉一出场就迎来阵阵掌声。她那铿锵有力与甜润美妙的唱腔相结合,如“谁说女子不如男”等唱段,颇受观众赞赏。姐姐一边看着戏,一边深情地对我讲,常香玉为支援抗美援朝,不辞辛苦,带领剧团演员奔走于大江南北,将每场演出得来的演出费化零为整,为支援抗美援朝前线,捐献了一架飞机,真是功不可没、名留千秋啊! 是啊,经典剧目《花木兰》几十年来深受观众喜爱,剧中所展示的家国情怀、孝善美德已深入人心。《花木兰》已成为戏曲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看完戏回家的路上,姐姐还给我讲述了相国寺剧场的历史变迁。新中国成立前它叫“国民舞台”,后来遭到一场大火,重建后改名为“相国寺剧场”。场内灯光、布景、音响、座椅等设施都比原来好多了,乐队也齐整了。姐姐还对我说:“戏如人生,看戏,要入心入情,才会有长进。”这些话我一直记在心里。 后来的岁月,姐姐还带我看了当年豫剧名家王秀兰、王素君和曲剧名家张新芳等演出的经典剧目《白蛇传》《天河配》等。其间,令我不能忘怀的是看《白蛇传》。 小时候只是听老一辈说白蛇精变人与许仙成亲的故事。这一次是看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趣味性强,感染力强。正当我看得入神之时,白素贞突感头昏不支,许仙只好让白素贞进帐休息。瞬间,乐师奏出急促的乐声,观众随之紧张,我也屏住了呼吸。此时,许仙掀开了帐帘,转眼一条红眼睛栩栩如生的大白蛇从床上一跃而起,在空中舞来舞去,白蛇不仅吓倒了许仙,我也被吓得捂住了双眼。姐姐连忙抚摸着我的头说:“弟弟不怕,那是假的,是人工在一旁操作的,这是老法海造的孽。”听了姐姐的话,我松了一口气。 之后几十年,我总是对善良者称赞有加,这就是戏曲文化的魅力。豫剧《天河配》也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剧中牛郎织女勤劳善良,浓浓的家庭情怀,深深打动了我的心扉。剧情到后段,牛郎身披那张老黄牛皮,肩挑一双儿女,在多彩灯光配合下,在动情的乐曲声中,忽闪忽闪向远处的银河飞去、飞去……此刻,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长大成家后,我常将华夏这美丽的传说讲给子女听,听得津津有味的孩子会问:“牛郎能飞到银河去吗?牛郎和织女能见面吗?”我就对孩子说:“一定会见面的。”多么美丽的传说,在孩子心灵深处留下了美好的印记。 儿时,姐姐带我看了许多经典戏剧,我也从中学习了不少戏曲知识,悟出了不少人生道理,这些在我人生成长和工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从事教育工作43年,根据教学需要,给学生讲述戏曲文学时,讲到关键处,我会唱几句豫剧、曲剧、黄梅戏的经典选段。有时,喜爱戏曲的学生也会与老师互动,唱上拿手的两段,自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后来不少学生也成为优秀的文艺工作者。 岁月如梭,退休后,人退心不退,在郑州市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我做了15年之久的志愿者,接受重任担任了郑州市城市文明巡访团团长,带领几十名巡访队员,奔走在郑州市的大街小巷,以宣传时代文明、道德规范、社会和谐等为宗旨,利用文图与说唱相结合等多种宣传方式,增强市民的凝聚力,为共同创建文明城市做贡献。 其间,我们与退休干部率领的多个豫剧团合作,为塔湾社区、金色港湾等社区居民和公园的观众,以戏曲演唱等形式,宣传党的精神,许多文稿由我撰写,演出由我和剧团团长策划运作,精彩的演出,博得观众的掌声与喝彩。演出剧目还荣获金水区演唱会一等奖。 日常生活中,戏曲演出不拘一格,家中演出,小区广场演出,公园演出等。其中最难以忘怀的有两个感人肺腑的场景。 一次,我与社区工作人员去省高院退休干部、老红军刘玉堂家中慰问,还为老人表演了戏曲节目,老人乐得合不拢嘴。而后,老红军将“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八次代表大会纪念封”及“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 70 周年”荣誉牌照片,赠送给吉祥花园社区。让伟大的红色精神传递下去,这是革命先辈寄予后代的厚望。 我们还特邀15岁参军的志愿军战士、第15军文工团员柳岳继女士为青少年讲述抗美援朝的故事。据介绍,柳岳继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王芳的原型,参会者对柳岳继老人倍加敬爱,还请她用说唱结合的方式讲讲文工团员活捉美国兵的故事,老人欣然同意了。 老人声情并茂,一会儿讲一会儿唱,讲着讲着,她站起来,身子小步移动,眼睛四处寻觅,惟妙惟肖地讲述了文工团员以特有的智和勇活捉美国大兵的故事。她说,文工团员抓住时机,很快将此事编成了歌唱短剧——活捉美国兵,为志愿军做精彩演出,大大鼓舞了志愿军的士气。 老人向我们传递出志愿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展示出志愿军坚韧刚强的英雄风采。激动之时,我将一首“十六字令”献给参会者:“爱卫国,英雄志愿军。洒热血,盛赞可亲人。”以表达对志愿军英雄的敬爱之情。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