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5版:清明节缅怀追思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本报记者 陶然 在苍松翠柏间、在重茵叠翠处……清明将至,众人纷纷踏上返乡祭扫之路,但思念从不局限于碑前,随着绿色环保理念的普及,生态安葬逐渐被更多家庭接受。花葬、树葬、壁葬等多种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引导群众用更开放的心态看待“身后事”,让生命之美在绿水青山间延续。 归于尘土 安葬方式更多元 2024年,家住郑东新区的成女士在为母亲办理“身后事”时,社区工作人员告诉她,如果选择生态葬,不仅流程简洁,还可申请1000元的文明殡葬奖励。 成女士说,自己的母亲对待生死十分豁达,生前就向父亲和她表达了“丧事一切从简”的想法。最终,母亲向海而眠,回归自然。丧宴也不邀人吹拉弹唱,不焚烧被褥、衣物以及纸质殡葬用品,简单朴素,只邀请了近亲属参加。母亲的后事,成女士办得庄重简洁。 由于父亲走得突然,高先生和家人从未想过给父母准备墓地。因此,父亲去世的一年间,他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墓地安葬父亲。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次生态葬宣传活动中,高先生了解了生态葬这一殡葬新形式,与家人商议后,决定将父亲进行花葬。 “我的父亲生前是个花匠,曾经跟我们说过,想在百年之后回归大自然,而花葬这样的生态安葬方式既可以满足父亲的遗愿,又节地环保。”认养一片绿地,选用可降解骨灰坛,深埋于树下,让生命回归大地,融入草木,寓意生命的转化与延续。如今,高先生父亲长眠之地已长出新绿,高先生认定,这就是父亲在向他们告别。 “今年春节后,咨询生态葬的人不少。”郑州市殡葬事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基本上两种人群倾向选择生态葬。第一种是子女年纪比较大,长辈的骨灰一直存在传统的墓地里,担心未来长辈的骨灰得不到妥善管理,所以就选择从墓地里将骨灰取出来,进行可降解的树葬,达到回归自然的状态。既减轻了下一辈的负担,又能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入土为安’的心理诉求。另一种是年纪稍年轻的银发青年,他们往往能够接受新鲜事物,自己选择陆地生态葬的方式。” 致敬生命 以温暖疗愈哀伤 2016年,民政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提到:“着力加强城镇公益性公墓、骨灰堂等基本殡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供树葬、撒散、骨灰存放、小型墓等多样化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原则上新建城镇公益性公墓的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100%。” “所谓‘节地’是指生态葬占地非常少,比如一片花坛就能安葬2000至3000位逝者,草坪葬的占地面积仅有0.1至0.2平方米。”郑州市殡葬事务中心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环保,则是生态葬的另一大优势。“相比起土地利用率低的传统墓葬方式,海葬不保留骨灰,不占用土地;自然葬骨灰装在可降解骨灰坛,半年左右的时间即可完成自然降解;树葬、草坪葬等保留骨灰的节地生态葬法也比墓穴更能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河南福寿园相关负责人介绍。 相比于传统墓葬,在价格方面,生态葬也具有明显优势,这也是多数人选择生态葬的原因。相关民俗学家表示:“我国民俗中,操办丧事的成本很高。相比传统产品,生态葬的价格仅为传统殡葬价格的30%至40%。” 此外,以生命致敬生命,以温暖疗愈哀伤,注重生命礼仪,将是生态殡葬的终极目标。 既要移风易俗 也要尊重个人意愿和传统 为推动殡葬改革,推进节地生态安葬。自2007年伊始,我市始终秉持“节地环保、人文关怀”的核心理念。2020年,郑州市民政局、郑州市财政局联合出台了《关于落实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机制的通知》,符合条件的家庭每具骨灰获1000元补贴,切实提高了节地生态安葬活动参与率。据统计,已累计为1929个家庭的2744位逝者提供免费节地生态安葬服务。 “2025年,我们计划开展10场‘节地生态葬进社区’宣传活动,结合互动体验提升认知;探索将补贴范围扩大,标准提升,打造更多节地生态葬形式,同时,简化奖补申领流程;强化技术赋能,开发殡葬服务小程序,集成预约、补贴申请及线上纪念功能。”郑州市殡葬事务服务中心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但是,也有专家认为,虽然移风易俗推行绿色殡葬符合当今文明社会的发展需求,但也要充分考虑到老百姓的个人意愿和历史传统。 “殡葬文化承载着人们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与美好祝愿,同时也折射出人们对生死哲理的独到见解。由于各地区对死亡的理解各有差异,因此形成了多样化的殡葬方式。不同的殡葬形式各自绽放着独特的魅力与光芒,无论选择哪种殡葬形式,都是生者对逝者爱的表达与延续,都是对生命尊严的守护与敬畏,让我们在面对生死离别时,能够以更加包容和理解的心态,去尊重每一种选择,铭记每一段生命的历程。”相关领域的一名专家说。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