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2版:要闻综合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上接一版)经过一年多的沉淀,一幅幅表现嵩山黄河胜景、着墨文物古迹的画作开始面向世人。 从“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到黄河岸边的鸿沟、大运河,藏匿于深山的古塔与碑刻被墨色渲染,将军柏、铁人、宋代皇陵一一跃上纸面。这些画作不仅填补了以书画艺术表现形式展现文物遗产风貌的空白,还为许多游人不曾抵达的角落留下艺术刻画和水墨诗篇。2023年6月,“画说郑州文明史·走近黄河”写生创作展览活动第二届启动,更多年轻一代画家参与其中,续写“文物+艺术”的跨界融合。 2024年4月25日,汪俊林携着《巩义石窟》《登封清凉寺》《登封初祖庵》作品第二次参与到展览活动中,并与李明、桂行创、王根生等画家一起,用水墨呈现郑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色彩。 层层渲染 古今融进笔尖 除了一脉相承的活动主题,画家们饱含个人思想与情怀的作品,也同样值得品味。据记者了解,作为河南省文联与省文物局联合主办的展览活动,“画说郑州文明史·走近黄河”所展出的作品,在内容表现上注重传统技法与现代形式的结合。画作不仅体现中式美学魅力,还以史为鉴,力图构建过去与现在的“时空对话”,以此展现中原大地的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体现在艺术对文化遗产的表现上,也体现在笔墨勾勒、层层渲染之中。同样两次参与“画说郑州文明史”创作活动的还有房巍,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谈起当初创作心路历程,逸兴遄飞,“我将‘轩辕庙’放在了这座山最显眼的位置,通过着墨的变化,来表达虚实明暗关系。”“这些坐落于中岳庙中的铜人,想要完整地表现他们的姿态,不仅要用好传统国画技巧,也要吸收西方雕塑的线条表现手法,这样才能更具力量感……” 同样,在创作过程中,汪俊林的作品《巩义石窟》也在尝试使用“构成主义”技巧,赋予层岩巨石现代化的艺术表达:“这些画作和我们常见的古画并不完全一样,通过融入一些西方技法,让它产生一种现代感。”如今,这些融合了古今特色、中西技艺的系列画作,有的陈放于美术馆,有的作为艺术交流品远赴他乡,记录着中原书画家的兼收并蓄与中正大方。 中原画风 绘就正大气象 历时5年,接连2次,画家们用脚步丈量黄河两岸,用画笔绘写历史文化的脉搏。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不仅给予22位画家广袤的创作舞台,也让他们拥有了坚定不移的文化自信。在这千锤百炼中,不同的选题题材、表达方式、绘画技巧,都能在“画说郑州文明史”的创作中找到“传统、生活、创新、中正”的中原画风。 如今,参与过“画说郑州文明史”的诸位画家,正在用自己的丹青笔墨,绘就河南美术事业发展的正大气象。曲春林的《具茨巍巍》,通过层峦叠嶂的巍峨,展现着“中原祖山”的雄浑气象;郭建明的《粮安天下》,通过还原劳动人民的收麦场景,再现粮食大省的责任担当;房巍参与创作的18米书画长卷《黄河郑州图》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献礼;汪俊林则将热情深植邙山,书写河洛情长…… “画说郑州文明史”的接连举办,让散落于这片土地上的文明足迹得以串联,兼收并蓄的创新灵感闪烁于宣纸之间,凝眸细看,那层层渲染的墨色,便是笔下的中原。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