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周 娟 周末,学生离开校园,回归家庭。如何更好地帮助学子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全面健康成长,成为学校和家长当下关注的热点。在我市,众多学校不断加强家校沟通和合作,以期更好地引导学生用好闲暇,让周末成为学子学习生活的“加油站”和“充电站”,实现学生学业与素质“双赢”。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说,周末要如何安排呢?看一看学校老师给的建议吧。 自律与放松巧平衡 郑州市实验高级中学高二年级年级长兰龙:高中周末双休后,面对多出来的时间,部分学生和家长一时有点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安排。其实,大家不要狭隘地划分在校和周末。在校、在家都需要学习,也都需要休息。在校、在家都是生活,不应被刻意区别。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大家要避免出现“5+2=0”的情况,但也不能只一味强调“进食”不注重“消化”,否则吃得再多,也不能化为营养、助力成长。我们要把周末打造成成长“高速公路”上的“服务区”,既要“加油”,也要休息。 周末是锻炼个人自律能力的好时机。家长要多引导,学生也要主动调整。具体来说,学生要合理梳理自己周末的学习、生活等各事项,制定一个小小的计划表,确保各项活动按照规划执行。一旦好习惯养成了,自控能力也就逐渐提高了,周末也一定是收获满满。 生活即学习,生活即教育。周末也是孩子们学习上消化吸收、身体上放松休息、情感上交流宣泄、生活上接触社会的好时机。学生可以主动走出家门,接触广阔的社会生活:走进菜市场,感受人间烟火气;走近一种职业,在体验中感受生活;安排一次出行,欣赏美丽风景;打一场球赛,在团队合作中交到朋友。 家是温馨的港湾。周末就是停靠港湾、培育亲情的最佳时刻。中学生学习内容难度大、要求高,学习压力自然大,来自家庭的情感慰藉尤为重要。利用周末,家长和学生可以一起做一顿丰盛的晚餐,看一场期待已久的电影,来一次饭后散步,开一次一周劳作后的“吐槽大会”等,享受亲情慰藉。 注入N次方成长能量 郑东新区外国语中学教务处主任海松涛:周末为学生全面发展、自由成长提供了宝贵契机。 我建议,将周末时间划分为三个时段:其一,用于学业巩固,针对薄弱学科进行专题突破;其二,开展体育运动或艺术活动;其三,安排社会实践与家庭时光。每个时段合理分配,设置明确目标,如完成数学错题整理、坚持90分钟篮球训练等,避免时间碎片化、无序化。 鼓励学生自主自助组建4~6人学习小组,每月选定外出实践活动主题。建议家长提供交通、安全等基础支持,但不过度干预过程。 每月可选定一到两个时间段作为家庭时光,共同外出旅游、老家探亲、参观博物馆、欣赏音乐会或学习生活技能等。建议亲子一起设计活动方案,在互动中自然渗透劳动教育、情感沟通、知识探索、生活赋能等。 毋庸置疑,目前,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很难离开电子产品。建议家庭成员共同制定电子设备使用公约,设定周末或假日每天1小时娱乐上限。倡导将刷短视频或玩游戏的时间转化为观看有意义的电视节目。家长要以身作则,在家庭活动时间主动放下手机,用真实互动替代虚拟社交。 周末“双休”,不是课堂学习的简单延伸,也不是任性放纵的狂欢。“双休”不能陷入“无序论”,而应成为“进化论”,成为家庭幸福的加油站,青春成长的能量场。家校携手,构建动静相宜、张弛有度的成长生态,使每个周末都成为滋养生命的美好时光。 张弛有度惬意过 郑州市第十九初级中学七年级年级长黄洁:在周末这方天地里,学子既收获知识的芬芳,又采撷生活的诗意,让青春在张弛有度中绽放独特的光彩。而家长要做用心的观察者,给予安静的守望,以身作则,与孩子共同成长。 周末生活要张弛有度见真章。可以给自己设置一些限时作业,设两小时为限,以25分钟学习搭配5分钟休息,以计时器为伴,提升专注力;周末也是对错题进行细细打磨的好时机。还可以借助周末提前预习,勾画疑点,以待师长解惑。家长要确保给孩子提供安静环境,少催促,多鼓励。 各美其美显风华。周末也是兴趣培养的好时机。篮球场上展英姿,泳池碧波抒胸臆,街舞律动显活力;丹青绘就心中景,琴键流淌天籁音,墨香氤氲书卷气。家长要做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让孩子在热爱中自然成长。 而亲子间的温馨互动更能滋润心田。近郊登高望远,公园野餐嬉戏,湖边骑行赏景;博物馆探秘寻宝,科技馆体验创新,社区服务献爱心;厨艺切磋包饺子,老照片里话家常,阳台园艺养心性。家长用心陪伴,亲子深入交流。 周末可适当睡懒觉,但最好别超过9点。午后可以适当放空,发呆、听音乐、闲庭信步都不错。每日使用电子产品时间不要超过2小时,睡前2小时远离电子设备。家长要率先垂范,遵守睡眠与电子设备使用规则,营造安静舒适睡眠环境。 让学习与生活共舞 郑州市第四十八中学教师杨彦召:周末对学生成长具有双重意义——既是知识巩固的黄金期,也是身心修复的充电站。如何让周末真正成为助力成长的“杠杆”?我建议,周末计划应遵循“三分法”:40%学习、30%兴趣拓展、30%休息与社交。 高效学习离不开科学休息。建议每天安排1小时中高强度的运动,如跳绳、球类运动等,运动产生的多巴胺能提升记忆力和抗压能力 。此外,兴趣活动是隐形学习力——编程、阅读、艺术创作等不仅能缓解学业压力,更能培养跨学科思维。调研显示,周末坚持兴趣拓展的学生,学业表现普遍优于纯“刷题型”学生。 同时,家长角色应从“监督者”转向“协作者”。例如,每周日举行30分钟家庭会议,用“进步银行”记录微小成长,强化正向激励。利用周末开展亲子共读、户外徒步等活动,既能增进情感,又能通过非正式对话了解孩子真实需求。 教育不是流水线生产,每个学生都应找到专属节奏。正如教育学家杜威所言:“教育即生活。”当周末真正成为探索与成长的延伸,学习自然会迸发持久生命力。 助力孩子全面发展 二七区政通路小学副校长刘晓飞:教育是家校携手的温暖旅程。为充实孩子的周末,助力孩子全面发展,学校打造周末“第二课堂”,通过劳动、运动、交流、自然四大实践模块,构建家校共育新生态。 学校设立“家庭责任实践日”,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做饭、整理房间、种植花草等活动。引导孩子理解“劳动创造美好”,从“搭把手”到“主动做”,在分担家务中建立“我能为家庭出力”的自豪感,培养独立意识与责任担当。 每日2小时亲子运动,是送给孩子的成长礼物。跳绳时计数鼓励,羽毛球赛中默契配合,骑行时探索沿途风景。家长放下“输赢”执念,用“我们再试一次”关注孩子每一点进步。在运动前共检场地安全,让孩子在奔跑中强健体魄,在协作中学会坚持与包容,让汗水成为成长的勋章。 餐桌上倾听孩子讲述校园趣事,沙发上共读一本好书并分享感悟,散步时交换彼此的小秘密……每周专属亲子时光,家长放下电子设备,以“你觉得呢”开启对话,用“我理解你的感受”回应情绪,让孩子在平等交流中感受被尊重。 此外,家长还可以带孩子走出家门,在公园观察树叶脉络、记录云朵变化,于郊外聆听鸟鸣、寻觅昆虫踪迹,让孩子在触摸自然中激发好奇心,在探索发现中培养观察力与创造力,教会孩子敬畏生命、热爱世界。 教育,是让每个生命都能智慧生长。学校与家长携手,让周末成为孩子成长的加油站——以劳动养担当,以运动强体魄,以交流润心灵,以自然启智慧,共同守护孩子的幸福童年。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