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武建玲 通讯员 韦耀星 季连杰)“食品生产许可证批下来了!咱们的粉条马上就能进商超、上电商平台!”4月9日上午,在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大坡顶村的红薯粉条加工厂里,大坡顶村党总支书记许松岭欣喜地向大家展示着崭新的食品安全许可证。就在两个月前,这个寄托着全村希望的加工厂还因证照没有办理,导致厂内价值400余万元的设备只能处于待命状态。
转机始于一场直达基层的专项监督。3月初,上街区纪委监委在开展乡村振兴资金使用情况“回头看”时,许松岭道出困扰:“厂子建成了,产品检测也达标,如果许可证能尽快办下来,我们就能大干一场了。”督查组立即启动联动机制,向市场监管等部门发出工作提示,要求做好业务指导等工作。同时,全流程跟踪督办,推动审批流程进入快车道,提示函发出不到20天,证办下来了,老许心头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当前红薯粉条生产环节已形成稳定的日处理能力,当生产线全负荷运转时,日产量可以达到4000斤。”站在自动化生产线旁,许松岭给前来回访的纪检干部算起了经济账,项目通过示范效应,已经成功带动周边村落形成连片红薯种植产业带,种植户实现稳定增收。更让他欣喜的是,随着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取得,产品也完成了重要渠道市场布局,电商直播团队正在对接中。
上街区纪委监委护航乡村振兴,建立“纪检监察+职能部门”联动监督机制,运用大数据平台对乡村振兴项目资金流向实时监测,今年以来开展专项督查6次,推动整改资金拨付滞后等问题4个。针对发现的共性问题,推动建立《惠农补贴发放管理办法》等3项制度,为涉农资金筑牢“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