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王西京 春分时节,天地宛如一卷未干的水墨画,阴阳在昼夜均分的丝弦上悄然调和。此时,中草药白茅也自沉睡的泥土中苏醒,嫩芽如针尖刺破寒霜,开始崭露头角。 白茅为多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华东、中南等地区。常生长于路旁、向阳草地或山坡上。白茅根又名茅根、兰根,为白茅草的地下根茎。通常在春秋两季采挖。其中春季采收是在3月中旬到4月中旬。根据炮制方法不同,可分白茅根、茅根炭两种类型。炮制后宜贮藏于密闭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保存。 中医认为,白茅根味甘性寒,归心肺胃膀胱经。有清热凉血、止血利尿等功能。主治热病烦渴、吐血衄血、肺热喘急、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病症。临床上可单用该品,或与小蓟、栀子、侧柏叶等配伍,以增强凉血止血之效。热病津伤口渴,轻者可单用鲜品煎汤代茶饮,重者可配鲜石斛、天花粉、芦根等,以增强生津止渴之功。对于热结膀胱、小便淋沥涩痛者,可与生石韦、冬葵子、滑石等配伍。此外,茅针系茅根初生苗,其味甘性平无毒,主治消渴证。水煎服之,能破血通小肠,能治鼻衄及尿血、便血等病症。对于恶疮痈肿、软疖未溃者,以茅针刺破二孔,有助于脓毒排出。白茅根花,味甘温无毒。水煎服,可治吐血、衄血病症。对各种跌打损伤,有止血、止痛功效。 宋代苏颂曾在《本草图经》中如此描述白茅:“茅根,生楚地山谷田野,今处处有之。春生苗,布地如针,俗间谓之茅针,亦可啖,甚益小儿。夏生白花茸茸然,至秋而枯。其根至洁白,亦甚甘美,六月采根用。” 我的老家是位于豫北平原的一个小村庄。村北一条大河,有时波涛汹涌,激情荡漾,有时波光粼粼,温柔宁静,那就是沁河。每至春天,堤上杨柳青青,河滩麦苗碧绿。风姿各异的野草野菜,诸如白蒿、面条菜、蒲公英、地丁等,也冒出了新芽。下午放学后,常与小伙伴结伴去河滩,割草采野菜,喂养兔子和猪羊。白茅草,乡亲们称“甜草”,在众多草木中并不起眼,多是零星地生长在河滩、堤坡上。在我的印象中,白茅草有绿色的茎干,流线型的绿叶。顶部有白色、修长的刺针。其内有白色绒状物,放进口中,柔软、馨香、甜美。如果刨开土层,就可以看到长长的茅根,呈节段状,白白嫩嫩,晶莹透明。茅根鲜嫩多汁,清新香甜,仔细品味,就像下午茶中的“小点心”。那时,在我们生活中还未出现甘蔗,白茅根就是唯一滋味甜蜜的植物。 那时,并不知晓白茅根是一种中草药,但是甜草的美味却让我铭记在心。医学研究证实,白茅根具有利尿、止血及抗菌作用,可用于急性肾炎、急性肝炎等病症。注意,凡脾胃虚寒、溲多不渴者禁服白茅根,孕妇慎用白茅根。白茅根勿在铁器内存放或浸泡,以免钾盐流失。白茅草在我国有数千年的生长史。在3000多年前问世的《诗经》中,有《卫风·硕人》一诗。在描述齐女庄姜时,有下面一段:“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手指纤纤如初生嫩荑,肌肤细腻似凝冻油脂。颈脖修长若天牛幼时,牙齿整齐如洁白瓠子。额角方正且眉毛弯弯,嫣然一笑能醉人心魄,美目顾盼似秋水寒星。作者用生动传神的语言描画庄姜的美貌,清新雅致,读之令人浮想联翩,心驰神往。 这里的“荑”,指的就是白茅草的嫩芽。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白茅草已经是卫地很常见的一种野草。张锡纯是近代知名中医大师,曾编撰《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广为流传。张老擅长采用白茅根治疗多种热病、浮肿,效果甚好。有一妇人年近四旬,因阴虚发热,逐渐出现小便不利,双下肢明显水肿,持续月余。曾请多方名医诊治,服用通利小便之药,皆无疗效。张老接诊后,发现其脉数近六至,重按似有力。询问病情,得知患者心中常觉烦躁。考虑此妇人发病,是因阴虚作热,又兼有实热,以致小便不利而促成水肿。于是,先生嘱用鲜茅根半斤,煎汤2大碗。嘱患者以之当茶,徐徐温饮之,使之药力昼夜相继。这样连服5日,渐渐退烧,小便流利,下肢水肿也逐渐消失。白茅根如此神效,令人称奇。白茅根用最卑微的根系,托起了人间疾苦的重量。 春分与白茅根,是时序与草木定下的古老契约。在春分夜雨敲窗之时,让我们喝一碗白茅根煮成的粥,或饮一盏茅根竹叶饮,静静体验草木生发的些许暖意,享受天时、地利、人和带来的安宁和愉悦。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