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红)春暖花开,又到了吃野菜、尝“春鲜”的季节。与此同时,因食用野菜导致健康风险的病例也进入高发季。昨日,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医生向公众发出提醒:野菜“尝鲜”并非人人适合,过敏体质人群需慎重。
连日来,河南省人民医院北院区接诊了多个因野菜导致的过敏病例。其中,刘女士是在朋友的推荐下,第一次尝试了一道野菜——蒸“构棒槌”,可没想到吃完不到10分钟,就出现恶心、呕吐症状,皮肤开始瘙痒,并迅速蔓延至全身起大片红斑、风团。
起初刘女士还打算“硬抗”,直到出现呼吸困难才赶到医院求诊。经诊断,患者是食用野菜导致的过敏,并且已出现了危险的喉头水肿。“一般这种过敏症状无法自行缓解,需要尽快就医,尤其是出现呼吸困难时,严重者可能会引起窒息。”皮肤科主治医师薛晨红表示,临床曾有患者因未能及时就诊出现低血压、呼吸困难等过敏性休克的症状,来院后直接转往重症监护室抢救。
与刘女士食用野菜导致过敏不同,还有一位患者则是因外敷野菜而导致皮肤溃烂。病人是一位老人,因听传言某种野菜捣碎后敷在膝盖上能治膝关节疼痛后,就如法炮制。可很快老人双膝皮肤开始瘙痒、疼痛。几天后,患者症状进一步加重,双膝皮肤出现明显的红斑,并开始大面积溃烂、流脓、感染。接诊后,皮肤科主治医师龚海波表示,这是外敷野菜导致的过敏。
事实上,因野菜导致的过敏并非个案。每年春天,皮肤科都会接诊不少这样的患者。
皮肤科副主任医师禹卉千说,近期接诊的患者中,还有不少人因为吃野菜导致植物日光性皮炎。这类患者通常在吃完光敏性物质含量较高的野菜后,又长时间待在户外,经过紫外线照射,会出现皮肤红肿、瘙痒、刺痛,严重时出现血疱、皮肤坏死等。接诊过最严重的患者双手甚至肿成了黑紫色的“面包”。
皮肤科医生提醒:目前正是各类野菜大量上市的季节,但是野菜并非人人适合,过敏体质的人群不建议食用或者外敷野菜。如果居民第一尝试构棒槌等野菜,一旦出现瘙痒、红肿、刺痛等过敏症状莫要耽搁,须马上就医,因为严重过敏可导致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窒息,甚至引发生命危险。此外,还有部分患者吃完野菜后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常常会被人误认为是中毒,但其实这也是过敏的表现,需要尽快就医,切勿自行观察或服药延误病情。此外,对于光敏性物质含量高的野菜,如荠菜、马齿苋、苋菜等建议控制食用量,食用后避免日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