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5版:都市新闻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当下,“AI算命”在一部分年轻人中流行使用。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算命”更是掀起了一股热潮,成了现代社会人群应对婚恋、职场等压力时的“救命稻草”。对此,相关专家提醒,“AI算命”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测试,虽然可以为我们提供情绪价值,但应理性看待“AI算命”的结果,可以此为契机,开始自我觉察和反思,也可以不断自我成长,突破现状,朝着更健康的生活前进。 不纠结对错 要给足情绪价值 姻缘、事业、前世……在小红书上搜索“DeepSeek玄学”,近6000条笔记呈现出了对这一AI大模型的另类玩法,玄学话题浏览量高达33.2亿人次;在B站,龙女塔罗的大众占卜视频有100万人在线观看。 “DeepSeek很像一个懂点玄学的‘闺中密友’,会听你诉说烦恼,会说好听的和你分享,会说一些有益于你身心健康的建议,比如它让我今年多出去旅游,这让原本就是户外爱好者的我非常高兴。”郑州财经学院的大四学生小鸥说。 上个月,“打工族”小新遭遇了情感上的挫折,那段时间他疯狂地使用AI占卜,生活里任何一个微小的决定他都希望求助AI给出答案。“很多时候,我只是想听我想听到的答案,这样才能让我当前糟糕的现状有了发泄的出口。”小新说。 4月过生日的小高决定试一试这个“智能算命”,小高尝试过不同指令,千问千答。但令小高印象最深刻的是,每一段指令反馈后,都会得到一段醍醐灌顶的提醒:“你的人生你做主,未来需以现实行为为主导。” 玄学古已有之,但披着高科技外衣的“AI算命”,真的靠谱吗?事实上,在采访中,不少人清醒地意识到,DeepSeek的算命功能确实很有趣,但它本质上还是基于算法和数据的分析。一些用户反映,用AI重复“算命”就会发现,每次生成内容都不一样,有的自相矛盾,经不起推敲。 “AI算命”本质是心理测试 “AI算命”到底是基于什么原理?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陈世名看来,大模型本身就具备很强的“学习—演绎”能力。易经、星座运程等早已进入主流大模型的训练库,它的训练语料里相关资料更多更充足,能更贴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内容。“其中,DeepSeek与其他大模型最大的不同,是把思考过程全方位地展现了出来”。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心理学专业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徐爽表示,经过训练的AI大模型产品精通“模糊的艺术”,能够输出看似个性化、但实际“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内容,让人们自行对号入座。而这样给出足够模糊且普适性强的描述,让人们自行对号入座正是心理学中著名的“巴纳姆效应”。 “而大众如此信奉人工智能,‘效用层叠’效应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徐爽说,“效用层叠”是指当某个信息或事件被广泛传播时,人们倾向于相信其真实性,并随着信息的不断传播和重复,信念会进一步强化。 “以前是‘转发锦鲤’,现在是‘调戏AI’——我们拜的不是神,是赛博安慰剂。”不少网友表示,“AI算命”的火爆,反映出当代人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确定性,大家都渴望找到一种快速、便捷的方式来缓解压力,而“AI算命”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在AI的陪伴下携手共进 “当前主流的人工智能系统,无论是深度学习还是其他机器学习算法,都依赖于从大量数据中发现模式和规律。也就是说,从诗词歌赋、科学定理,到菜谱攻略,AI大模型的强大源于其‘吃透’了人类已有的知识库,然后给出怎么解释都正确的答案。”陈世名解释,AI擅长的是识别数据中的相关性,而非建立真正的因果关系,需要投喂相关语料才能回答人们的各种问题。 在河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周毅看来,广泛开展AI科普工作,详细剖析生成式AI的运作逻辑,向大众清晰揭示其中潜藏的算法偏见、虚假信息等风险是有必要的。“只有让大众深入了解AI的内在机制与潜在问题,才能让他们在接触和使用AI的过程中,保持理性与警觉。” 周毅建议,还需着力打造全面、科学的传播阵地。比如媒体在报道人工智能时,应更加丰富多元,不仅要展现AI的优势与成就,更要如实呈现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大众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AI。 而对用户而言,徐爽则建议,应理性看待“AI算命”的结果:“可以此为契机,开始自我觉察和反思,也可以不断自我成长,突破现状,朝着更健康的生活前进。不要轻信‘AI算命’及其化解方式而忽略了主观努力。” 而对于AI的使用,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程德安表示,未来发展需在提升技术指标的同时,建立严格的伦理审查机制(如动态知情同意系统)和跨学科验证流程等。在他看来,AI生成的内容只是概率预测,并非事实,应对生活无常,终究要靠人类自身的判断力。 本报记者 陶然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