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十八次会议
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
郑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我市12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广武山:楚河汉界风云起
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接受胡军辞去郑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职务的决定
郑州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 第十八次会议任免名单
全力迎战汛期
郑州市多措并举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风物郑州】——见山见水见城郭系列报道
广武山:楚河汉界风云起
黄河中下游分界碑附近,桃花峪黄河大桥如长虹卧波,横跨两岸。本报记者 徐宗福 摄

(上接一版)地理上的广武山,扼守水陆要冲,为古代的交通咽喉、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山峦迭起地势险要,北踞黄河天险,向西可以直通关中平原、策马八百里秦川,向东可以直下豫东苏北、行军黄淮大平原。

“秦鹿奔野草,逐之若飞蓬。项王气盖世,紫电明双瞳。呼吸八千人,横行起江东。赤精斩白帝,叱咤入关中。两龙不并跃,五纬与天同。楚灭无英图,汉兴有来功。按剑清八极,归酣歌大风。伊昔临广武,连兵决雌雄。分我一杯羹,太皇乃汝翁。战争有古迹,壁垒颓层穹。猛虎啸洞壑,饥鹰鸣秋空。翔云列晓阵,杀气赫长虹。拨乱属豪圣,俗儒安可通。沉湎呼竖子,狂言非至公。抚掌黄河曲,嗤嗤阮嗣宗。”

诗仙李白曾登临广武山,挥毫写下气吞山河的《登广武古战场怀古》,形象展现了2000多年前那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战争——楚汉战争。

公元前203年,汉王刘邦引兵渡河攻克成皋城(今荥阳汜水),在广武西山临沟筑城,以阻挡楚军西进;楚霸王项羽听闻成皋城失守,立即率领大军疾驰荥阳,在广武东山上构筑堡垒,两军屯兵对垒相持不下,也流传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比如,“分一杯羹”,项羽以刘邦父亲为人质,威吓刘邦说,“你要么现在投降,要么马上与我决一死战,否则,我就把你父亲烹了!”刘邦巧言回答,“咱俩曾以兄弟相称,我父亲就是你父亲,你要煮你父亲,记得分我一杯羹。”

比如“宁斗智,不斗力”,项羽和刘邦隔着一条山涧对话,项羽要求和刘邦单打独斗,刘邦一句“吾宁斗智,不能斗力”,轻描淡写避开项羽的锋芒。

双方对峙因楚军兵乏马困粮草短缺而迎来转机,项羽被迫接受和谈,与刘邦以鸿沟为界,均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这一条广武山间的普通沟壑,因缘际会,在干戈四起的乱世化作中分天下的“楚河汉界”,以“鲜活的历史见证”永远定格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上。

公元前202年,项羽率兵东去,刘邦不顾“约为兄弟”的诺言,趁机跨过“鸿沟”,最终力能扛鼎的楚霸王项羽落得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独留下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

“楚汉战争,特别是楚汉战争中的荥阳、成皋之战,奠定了汉王朝400年的基业,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汉文化的形成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力。”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陈万卿认为。

敖仓:

一身系天下之安危

如果说楚汉战争改变了历史演进的方向,那么敖仓争夺战则是楚汉战争转折的关键一战。

秦朝时期,关中地区“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伴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发展,关中已经无法为秦王朝提供充足的物资供给。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发卒30万人,在广武山上建造了秦朝的国家级粮仓——敖仓,储粮之丰,足以“藏九年”。

《水经注》记载:“秦时筑敖山为城,置仓其中,故曰敖仓。城险固,南临汴水,北带河济。”

敖山,广武山旧称,敖仓因此得名。

敖仓以其山河形胜的地理优势,跃升为“一身系天下之安危”的天下粮仓,通过交通控扼、资源调度与战略威慑,成为秦汉王朝维系政治统治、军事安全与经济稳定的核心支柱。

从陆路看,敖仓以东,是空旷辽阔的华北平原,以西直到函谷关,是峰谷交错的豫西山区。函谷关至潼关120里的崤函古道,“重冈叠阜,连绵不绝,终日走硖中,无方轨列骑处”,是秦汉时期连接关中和中原的交通要道。如果把豫西山地视为关中的东部屏障,那么敖仓就是扼守屏障的东大门。

从水路看,古代荥阳区域水系发达,黄河与济水在此分流,鸿沟运河连接起黄河、济水、泗水、淮河等重要水系,黄淮之间以荥阳为水运节点,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水运交通网,敖仓恰好处于水运交通网的咽喉之处,是关中漕粮东输与崤山以东物资西运的关键节点。

屹立于广武山上的敖仓,不仅是当时最大的粮食与物资储备集散地,更是天下漕运商贾云集的水陆码头,呈现出南粮北运的漕船交汇、军辎商货流通的繁华盛景。

楚汉对峙期间,汉王刘邦攻克敖仓,占据粮草优势,一举扭转了败多胜少的战争颓势,最终问鼎天下,建立汉王朝。

黄河中下游分界碑:

山地平原自此分野

于广武山远眺,桃花峪黄河大桥如长虹卧波,与万古长河彼此辉映。

桃花峪,名字源于其独特的自然景观,《荥阳县志》和《河阴县志》记载,“夹岸多桃林,春三月时,游人为之目眩”,每到春季,漫山遍野的桃花竞相盛放,山野中如流瀑般绚烂,阡陌间仿若红云飘荡。

桃花峪不仅因自然美景而引人入胜,还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声名显赫,这里是中国三大阶梯地形二、三级交接点,山地与平原在此分野,黄河也在此处摆脱最后一处山地的束缚,从中游进入下游河段。

东经113°27′,北纬34°58′,高耸入云的黄河中下游分界碑以精确的地理坐标将万里黄河分为中下游。

此处年均径流量达560亿立方米,河道宽度由中游的300米骤增至下游千米之阔,完美诠释着“悬河”地貌的诞生起点。

2013年9月,郑州市区的第四座跨黄河公路大桥——桃花峪黄河大桥建成通车,“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是一座三跨双塔全钢梁自锚式悬索桥,主跨长406米,也是当时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同类型桥梁。

桃花峪黄河大桥的建成,使郑州与焦作之间的行车距离缩短了30公里以上,两地居民开车仅需半小时即可到达。

它与京港澳、连霍高速公路相连,构成了郑州大都市圈的“日”字形高速公路大环线。此外,大桥如一条线,串联起郑州黄河文化公园、云台山风景区、嵩山、尧山风景区以及伏牛山风景区等自然杰作,成为一条重要的黄金旅游通道。

这就是广武山,山与水磅礴东去,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了这片土地独一无二的人文地理环境;

这就是广武山,桥与碑相看两不厌,文明的遗址遗存和现代建筑技艺交相辉映,铭刻下人定胜天的智慧结晶。

风从广武山吹过,历史的回音激荡在山河之间,那么近,那么远。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