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2版:要闻综合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上接一版)旧时,凡登此山者,举目远眺,东有泰山,西南有嵩山,遥遥相望,山峦起伏,映入眼帘,使人心旷神怡。北向郑州城,犹如高屋建瓴,视野辽阔,一览无余。 如今登临山顶观景台,梅山承接嵩山“如卧”悠远气韵,又以草木为平仄、鸟鸣为转合的独特气韵依旧化形: 向城而望,“大玉米”楼、中原福塔、双子塔尽览无余;向西眺,嵩山太室、少室二峰剪影如昨;南侧看,黄帝像巍峨庄严令人仰止。 眼前是现代都市的繁华与活力,脚下是历史文化的沉淀与传承,时空错位般的奇妙观感,让这天地间的一方钤印,恰如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言:“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 梅山以独特的空间尺度,让立于此的后人一不小心就掉进画里,与郭熙“撞了个满怀”。 百转千回间,梅山不争不辩,只将三叠纪砂岩的紫红浸作丹青底色,纷呈这天地间最奇妙的批注。 古韵流芳 梅山历来是郑州名胜,山脚下的官道曾是登封、新密等地前往郑州的必经之路。 乾隆三年的那个冬天,郑州知州张钺行至梅山脚下时,被一缕幽香牵动心弦,当他沿着樵径攀至山巅,但见红梅凝血、黄梅鎏金、绿梅凝碧,漫山花潮如星宿坠地。 这位编纂《郑州志》的知州忽然成了赤子,在危岚面面风中挥笔写就《梅峰远眺》—— 莅郑推名胜,巃嵸峭杖空。 势联嵩少迥,事记楚师雄。 平野层层树,危岚面面风。 檀香谁剪伐,孤负此穹崇。 诗中“势联嵩少迥”的观察,不仅道出了梅山与嵩少山脉的地理渊源,更暗含着中原文化血脉相连的精神图谱。而那支287年前的墨笔,也在《郑州志》里留下深情如许:主编《郑州志》时,张钺将“梅峰远眺”列为“郑州八景”之一,志书又以“梅峰远眺”留诗一首: 远近群瞻卓笔欣,无心出岫忽升腾。 鸽王离怖梵天近,五色蒸霞绕上层。 此外,时任郑州学正的朱炎昭,亦写过一首赞美“梅峰远眺”的诗: 西南杳杳黛如烟,指点梅峰落照边。 可有寒香留鹤守,直疑山色胜龙眠。 云骄横抹晴岚底,岫冷孤撑小雪天。 何日吟肩驴背耸,谬从此际访逋仙。 千年之前,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的马车也曾在此驻留,天圣年间的阳光透过木轮车辙,照亮他写给张先的诗行:梅山为余访,还有旧家无。文人相重的雅意与梅香交织,在往来的信笺里酿成中原特有的醇厚。 驿道马蹄声中,梅山静默不语,只把千年故事揉成细沙,让每个登临的脚步,都缱绻成中原大地新的诗行。 水文长调 有说法认为,从梅山北麓渗出的第一滴清泉,在黄龙池汇聚成金水河的源头。 据《郑州志》记载,金水河旧称 “泥河”,位于郑州城西关外一里,作为郑水西派,它发源于梅山北麓的黄龙池,河水自源头蜿蜒而出,如金带般向东北流淌,途经黄岗寺、耿家河,最终抵达郡西。因在阴阳五行中西方属金,“来自金方”的河水便有了这诗意的名字。 追溯往昔,金水河源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故事。 相传上古时期,黄龙池畔常有仙人驻足,池中的水被赋予了神秘色彩,周边百姓每逢大旱便会聚集于此祈雨。到了明清时期,金水河成为郑州城西重要的水运通道,商船往来,码头热闹非凡,见证了当地商贸的繁荣。 及至今日,金水河依然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价值。 恰恰鸟鸣中,梅山依旧不语,只饮了风雪,让金水河的涟漪漾成年轮,伴着先民的声声吟哦,沉淀在“金带蜿蜒”的一脉清波里。 飞花诗笺 四月花潮似雪,十万株樱桃树挥毫泼墨,将粉白的花瓣洒成“沾衣欲湿”的婉约词章。 待到五月红果垂枝,又化作“红了樱桃”的宋词小令,让采摘姑娘的竹篮里盛满平平仄仄的甜蜜。 走进与梅山一脉相承的樱桃沟里,满目都是绚烂的诗行。 眼下又是樱桃红透时,随着采摘季的启动,八方游客穿梭于樱桃沟这处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里,品尝大自然馈赠的甜蜜,南北方言在此交织,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山谷。 这片诗画田园里,梅山无声胜有声,只遣花海留下情诗片片,待你绣口一张,迸开红晕染透青涩的甜蜜。 四时流转,梅山也在流转,就像一首平仄转韵的诗,让人百读不厌。 春夏交替时节,山上植被繁茂,绿树成荫。樱桃树、核桃、杏树、松柏、小叶女贞、蔷薇等近百种花木生机盎然,层层绿树宛如绿色的波涛,连绵起伏。山间的岚风拂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此景此情,与当年张钺“平野层层树,危岚面面风”的所见遥相呼应。 那句“檀香谁剪伐,孤负此穹崇”的余韵中,梅山从来不语,只将赤子的诘问糅入松涛,把中原大地的霜雪酿成春醪,蘸着金水河的流光,泼就山河的长诗半卷。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