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4下一版
激励新时代青年在中国式
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
适应形势变化 把握战略重点
科学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唱响新时代劳动者奋斗之歌
坚定信心 奋发有为 创新创造
毫不松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全力以赴抓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
深化以案说德以案说纪以案说法以案说责
以作风建设新成效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梅山:一峰收嵩岳
深刻汲取教训 守牢底线红线
确保群众平安祥和过节社会大局稳定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风物郑州】——见山见水见城郭系列报道 第一篇章:郑之山
梅山:一峰收嵩岳

本报记者 杨丽萍 刘伟平 周甬

核心提示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建设的重要论述,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省委书记刘宁寄语郑州,要融合好悠久历史和现代文明,展现新担当、创造新辉煌,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大山大河大平原”为风貌特征的郑州,拥有“文武双全”“文韬武略”的特质。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安伟指出,郑州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主根主脉所在地,是我国八大古都和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必须担负起传承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创造现代文化,立足“文武双全”城市特征,擦亮“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的城市品牌。

本报联合郑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策划推出的【风物郑州】——“见山见水见城郭”系列报道,将陪伴读者踏上美学之旅,全方位、多角度探寻郑州的独特自然与人文之美。

中原的腹地总藏着些令人惊奇的造化。

郑州西南15公里处,这座海拔不过300米的梅山,像是大自然随手掷下的微型盆景,以4平方公里的精微天地,将中岳嵩山的万千气象收入囊中,再不露出分毫。

若将中原大地铺展为一轴磅礴长卷,梅山便是那伏笔千年的诗意顿点,圆润似墨点的山体如一枚温润句读,将嵩岳的苍莽筋骨悄然收束,在伏牛山余脉的雄浑笔触下,以青峦为墨、溪涧为韵,写就一阕山水长诗。

梅峰映秀

梅山又名梅峰,乃嵩山余脉,位于嵩山东南支脉太室山余脉的末端,海拔约300米,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虽不算高耸,却在平野之上拔地而起,尽显卓然之态。

梅山的山体由中生代三叠纪紫红色石英砂岩构成,历经岁月雕琢,更显古朴雄浑。

既称梅山,自然与梅相关。

从山西洪垌迁居至此的村民口传,梅山曾有红梅、黄梅、绿梅等多个品种,山上有三皇庙、碧霞圣母庙,山下有仙母洞,不过如今都已难觅踪影,只留下太上老君与仙母斗法的神奇传说和六月六对“泼水婆娘下雨”的千年期盼。

若从空中俯视,这座被时间盘活的小山,如天地在此处按下的一枚温柔钤印,它的山体轮廓,写满地质史,镌刻抒情诗:

刚毅的中生代三叠纪紫红色石英砂岩,在板块运动的洪荒之力下被磨成弧线,恰似山水长诗行间欲说还休的逗点。

这逗点里,藏着三叠纪岩浆书写的地质密码,藏着四季更迭中花开花落的诗意韵脚,藏着金水河潺潺流淌的岁月咏叹,更藏着人文历史在时光中叠写的厚重注疏。 (下转二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