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2版:要闻综合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上接一版)箕山之名,亦如历史长卷中一卷未阖的竹简,隐士、文人循许由足迹而来,在石壁上题诗,在溪涧旁结庐。 文人墨客的笔,让箕山风骨千载留名。曹植以《巢父赞》将“临河洗耳”的清高定格于诗行;嵇康在《许由赞》中勾勒出许由“宅于箕阿”的澄澈风骨;王绩在《田家》中以“琴伴前庭月,酒劝后园春”的闲适,续写“不知有汉”的桃源之境;宋之问登临箕山遥望白云孤冢,慨叹“高节虽旦暮”的永恒,以“登箕挹清芬”叩问世道人心;高适策马边塞,却于羁旅回眸间挥毫“箕山别来久,魏阙谁不恋”的喟叹,道尽豪士对林泉的眷恋与庙堂的踟蹰。至欧阳修暮年回望,一句“漱流羡颍水,振衣嗟落尘”,终将出世入世的徘徊凝为千古长叹——从魏晋风骨到唐宋余韵,历代文人以诗为镜,映照出箕山“不争”的魂魄。 水为魂:颍河畔的千年隐喻 4000多年前,清冽的颍泉水在许由指缝间滑落,将尧帝的禅让之请漾作千年不绝的涟漪。这个凝固在《庄子》竹简与历代帛卷中的姿态,自青铜时代生长出洗耳恭听的谦辞、越俎代庖的警语、许由弃瓢的孤傲,最终在魏晋名士的麈尾挥动间,淬炼成“箕颍高风”四字珠玑。 箕颍高风,山幽水清。在许由祠(庙)西1000米处,有一红石池,名龙潭,水出箕山内,炎夏凉爽无比,传为许由避暑处。 “箕阴避暑”是登封八景之一。明朝登封县令傅梅诗曰:“独爱云林境界幽,绿荫蔽日翠光浮。弃瓢崖畔排烦热,洗耳溪边枕细流。每有凉风来树底,更无尘事到心头。许由巢父今何在,千古箕山五月秋。” 作为淮河最大支流,颍水源头以“三源奇发”著称,善卷、卞随的传说萦绕两岸,镌记高士之德的负黍亭、石羊关,从军事要塞蜕变为颍川文脉的千年地标。当颍叔考以“颍谷封人”之职驻守颍源,借野雉献羹劝谏郑庄公“掘地见母”时,这条滋养中原的河流已悄然将忠孝的密码渗入两岸的黄土——从上古隐士的清风高节,到春秋贤臣的谏诤忠悃,颍水记录着华夏文明的基因序列,也维系着箕山脚下四千载的村落炊烟。 春耕时节,老农扶犁而行,泥土翻涌如浪,犁尖划开大地,写下绵延不绝的时令年轮——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定格的“颍水春耕”盛景,被列入嵩山八景,这不仅是中原稼穑文明的活态史诗,更让千载农耕文明的基因密码随着田歌,永远回荡在颍水之滨。 墙为脉:古今碰撞的共生寓言 2016年,一场“古法实验”在箕山展开:全国十几省石匠高手,用箕山特有的白砂石,复刻5公里古寨墙。 登墙而上,不仅能触摸到带着太阳温度的砂石,还能解锁360°全景视角:北望太室、少室双峰如屏,登封城区的繁华尽收眼底;西瞰东华和大金店的田园风光;南面蜜蜡山与大熊山的层峦叠嶂美到窒息;向东望去,徐庄古镇与波光粼粼的白沙水库构成绝美画卷。 箕山之巅,许由墓静立,像一座圆形古堡,被小寨城墙温柔环抱。 箕山山民世代绵延守护许由墓冢。当地村民至今恪守着世代相传的“不争”之道:秋收时节总要在田头留下稻穗,让山雀斑鸠也能饱食越冬。这份“舍却三升粟,续得万年香”的智慧沉淀在古碑的偈语里,更融进了日常生活。 隐逸文化的血脉在山川灵韵中生生不息。许由庙前,省保单位的铭牌与“许由传说”的非遗名录,共同守护着“洗耳泉”畔的千年清寂。近年,“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的生态针线,正将箕山的伤痕细细缝合——退耕还林3000亩,古树名木挂牌保护,颍水沿岸铺设生态步道。曾经因采石而裸露的山体,如今已被刺槐、侧柏覆盖;消失多年的猕猴、豹猫重现山林。生态学家在此设立观测站,发现箕山生物多样性较十年前提升40%——这或许是对许由精神最现代的诠释:人对自然的敬畏,终将换来自然的馈赠。 人为镜:从岩层到信仰的嬗变 许由寨山门向西不远处就是许由庙。古色古香的正殿和厢房仿佛在低语千年的故事,明代登封知县傅梅亲题的“箕山”碑文苍劲有力。 农历六月初九是许由忌辰,每年这一天箕山香客如潮。许由庙前香火缭绕,青烟扶摇处尽是祈愿还愿之声。对面大戏台笙箫彻云锣鼓喧天,忠孝剧目次第开演。山门前庙会市集绵延,商贩云集,货摊林立。这场糅合了千年信仰、民俗欢腾与人间烟火的祭典,既反衬林壑苍翠之幽,亦增添登山览胜之趣、走亲访友之暖。 就此读懂,箕山的隐逸并非消极避世。许由之隐,非弃天下,乃守天下——是以清洁的精神对抗时代的浮躁,以孤独的坚守守护文明的根系。 当海内外许氏宗亲的旌旗飘荡在箕山峰峦,当一座座纪念碑镌刻溯源之行,当汉白玉圣像沐风而立凝望颍水,箕山早已淬炼成一座横亘古今的文化渡口——此岸是尘封千载的箕山旧事,彼岸是五洲许氏寻根的赤诚。 正所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今日箕山,正以这样的姿态,为喧嚣都市提供一剂清醒剂:在快与慢、进与退之间,如何找到生命的平衡? 落日西沉,36亿年的岩层仍在生长,以微不可察的速度。 暮色中的箕山,轮廓渐隐,唯余颍水的波光与星月辉映。 人类总渴望趋同,但大地早已给出答案: 真正的独立,从不需要割裂对抗,而是在“断裂带”两侧各安其位—— 有人如箕山,甘守清寂,在隐逸中成全“鹪鹩一枝”的生命哲学;有人似嵩山,拥抱层叠,于攀登中追逐“峻极于天”的壮阔理想。 求仁得仁,各美其美。 或许世间最深刻的共鸣,恰在于尊重差异,让灵魂以各自的独特性进行对话。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