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0版:郑州日报社成立暨《郑州日报》创刊761/2025-07/01/T10/20250701T10_brief.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创新赋能 走好“华山一条路”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创新赋能 走好“华山一条路”
启迪科技城
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研发的智能机器人火爆“出圈”
宇通纯电轻卡T5山地版成功登顶珠峰大本营
哈工大郑州研究院
金水区2025年首场人才安居计划专场活动

今年“6·18”期间,当“行者二号”人形机器人在京东商城被下单的瞬间,这个曾斩获北京亦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季军的“科技网红”,正式完成了从郑州实验室到全球市场的跨越。

这一标志性事件背后,是郑州以高能级创新平台为支点,撬动区域创新生态质变的生动实践,亦是郑州从“中原腹地”挺进“创新磁极”的再跃升。

点·全省科技创新的策源地

在中原科技城人工智能产业园的无尘车间里,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正调试着“行者二号”的仿生肌腱驱动系统。这款搭载自适应步态控制算法的机器人,其运动能耗比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而它的商业化落地,正是中原科技城构建创新平台矩阵的直接成果。

近年来,中原科技城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以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和中原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为抓手,以人工智能产业园为载体,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目前,园区已集聚人工智能头部企业20余家,构建了涵盖技术研发、产品制造与应用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不只是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中原科技城抓科研、强平台,重点聚焦国家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关键要素,积蓄强大创新势能,全省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日益凸显。

省实验室体系的协同发力构成了基础研究的“最强后盾”——嵩山、墨子、黄淮等11家省级实验室在中原科技城形成联动之势。中原科技城全力服务保障省实验室建设运营,制定中原科技城高能级创新平台专班工作规则,统筹负责高能级创新平台落地建设、过渡空间保障等全流程对接服务。服务保障省级实验室和产业技术研究院落地运营,形成联动之势,并协同开展重大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与此同时,积极对接吸引国内外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新开工建设北京大学郑州新材料高等研究院。目前北理工、上交大郑州研究院建设如火如荼,哈工大郑州研究院一期投入使用,二期约15万平方米的科研教学场地也将陆续投入使用。哈工大郑州研究院累计培养研究生2500名,河南省已成为哈工大三个校区所在省份外最大本科招生大省。

中原科技城还围绕生命科学、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打造一批公共服务平台。以智能制造为核心,引进雷神光电研究院,建成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服务平台。围绕生命科学,搭建集公共技术服务、创新孵化器等于一体的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同时,还围绕智能算力,正在打造高速互联、高效调度、安全可靠的算力公共服务平台。

一座座高能级创新平台加速集聚,让中原科技城创新热潮持续涌动,创新生态逐步形成,新兴产业加速涌现,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

人才是推动创新的关键资源。

在中原科技城 “海汇·银河里” 人才主题街区的咖啡吧内,一群平均年龄不足30 岁的科研人员正激烈讨论着人形机器人的算法优化。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这座科技新城上演 ——中原科技城将“人才高地”建设作为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撑,积极抢抓政策机遇,加快建设河南省人才创新创业试验区。

通过政策引才、平台聚才等,累计吸引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徐红星在内的3700余名高层次人才,博士博士后1万余人,青年人才超22万人,各类人才总量达28.1万人,人才平均年龄30.4岁,形成两院院士等领军人才带动,研发、数字、技能人才涌动的“天下英才聚中原”创新局面。特别是随着省科学院、省实验室等重大平台接连落地和“数字豫才”深入推进,豫籍人才回归效应更加凸显,形成五湖四海、八方英才竞相集聚生动局面。

如今,中原科技城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形成了创新人才高度集中、创新要素高度整合、创新活动高度活跃的蓬勃发展态势。

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科技城百强榜(2024)》,中原科技城综合评价在全国348个科技城排名从2022年的第31位跃升至2024年的第15位,已然成为全省科技创新的策源地。

线·一流平台汇聚创新势能

当“黄金壹号”矿用TBM在山东莱州千米矿井中轰鸣掘进时,这款由中铁装备研发的“地下蛟龙”,正以每分钟2.5米的速度刷新硬岩掘进纪录。与此同时,宇通纯电轻卡T5山地版成功登顶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成为行业首个完成这一壮举的纯电品牌。这些“郑州智造”的突破性成果,共同勾勒出中原科技城驱动产业升级的清晰路径。

翻看科技新闻,今年来,“郑州智造”不断刷新着自己的历史。

5月8日,山东莱州,三山岛金矿和瑞海矿业地下千米矿井内,由位于郑州的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的“黄金壹号”和“海岳一号”“海岳二号”矿用TBM(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铿锵掘进。

5月30日,宇通纯电轻卡T5山地版世界屋脊配送完美收官,它从成都出发,穿越318国道,全程行驶2714公里,跨越4700米海拔落差,成功抵达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成为行业首个驶入珠峰大本营的纯电轻卡品牌。

这一件件“喜报”为“郑州智造”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郑州在智能制造领域正迈向新的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调研时着重强调,河南作为经济大省,要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这个根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这为河南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郑州积极布局,全力打造一流的创新平台,汇聚各方创新势能。

郑州着力建设集成果转化、产业培育、企业孵化等于一体的省校合作平台,促使科研力量与市场主体实现双向奔赴,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切实转化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郑州汇聚了来自全国顶尖学府的智慧力量。截至 2024 年底,郑州市重组新建全国重点实验室 7 家,在郑全国重点实验室达到 17 家,在郑省实验室达到 18 家,省产业技术研究院 4 家,引进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共建郑州研究院16家。

不同学术背景的专家学者们齐聚一堂,为郑州带来源源不断的知识红利。科研平台犹如强大的引擎,为“郑州制造”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面·政策东风保驾护航

为激活科技创新“强引擎”,郑州市近日推出系列政策组合拳,以“真金白银”的硬核举措为科技企业成长护航。

支持高层次人才团队来郑创新创业。对备案的高端创业团队项目给予最高2000万元资助,高端创新团队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助,创业领军团队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资助,创新领军团队项目给予最高300万元资助……

5月28日,郑州印发《郑州市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等5个政策性文件,26条利好举措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一揽子政策全方位赋能郑州市科技金融发展,着力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促进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

科技金融是推动郑州转型发展的关键抓手,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持久动力。截至2024年年底,“郑科贷”业务累计为264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贷款总额达117.87亿元。

“郑科贷”就是我市以金融之力赋能科技创新、为郑州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的具体实践。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郑州实践正释放强劲引力,郑州推出青年人才生活补贴、购房补贴、创业扶持组合政策,构建“来郑有补贴、留郑有保障、创郑有支撑”的人才服务体系。

6月22日,金水区2025年首场人才安居计划专场活动在郑举行,依托郑州市高层次人才首次购房补贴、青年人才首次购房补贴等政策红利,龙子湖高校园区的高校教师与品牌房企在此精准对接,实现高校人才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的跨越式转变。

“感谢郑州一系列的人才政策解决我们的后顾之忧。”中机新材料研究院(郑州)有限公司总经理范斌深有感触,2021年他带着核心技术团队硕博士20余人“自带嫁妆”扎根郑州,在郑州高新区的“护航下”,团队全员落户郑州,入住人才公寓,全心全意投入科研。

强化人才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保障,完善安家补贴、住房保障、科技分红等激励制度……

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和政策环境,改革举措接连落地,人才创新潜力不断释放。

从科技金融的“源头活水”到人才生态的“强磁场”,郑州正在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创新链驱动产业链,让科技政策精准浇灌创新沃土,让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为中原大地发展提供澎湃动能。

本报记者 李娜 覃岩峰 刘盼盼 文 马健 图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