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时驼铃悠扬,连接东西;今日“四条丝路”,通达全球。 2025年6月23日上午,中国邮政郑州—卢森堡国际邮货运航线正式开通。恰如一条斑斓的纽带,该航线进一步加密了郑州与欧洲的空中通道,推动着郑州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伴随汽笛长鸣,中欧班列(郑州)从铁路圃田站驶向远方;朝着“买全球、卖全球”的梦想,中大门、全球汇等众多跨境电商平台汇聚万国商品;凭借“海上丝路”,无水之港通江达海……放眼全球,空中、陆上、数字、海上“四条丝路”正以磅礴之势齐头并进,为这座3600年古都注入澎湃新动能,让商都郑州绽放出熠熠华彩。 “空中丝路”:托起开放腾飞梦 对郑州而言,卢森堡堪称相识多年的“挚友”。早在2014年6月,随着卢森堡货航“郑州号”首次降落郑州机场,一条改写中原大地对外开放格局的“空中丝路”正式铺就。 2017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卢森堡首相贝泰尔时强调,中方支持建设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为郑州对外开放擘画崭新蓝图。 2025年6月12日,卢森堡研究中心在郑州揭牌成立,这是我国首个以卢森堡为对象的区域国别研究机构。仅11天后 ,中国邮政郑州—卢森堡国际邮货运航线开通,标志着中国邮政郑州全球航空枢纽项目迈入实质性运作新阶段。这将进一步加密郑州机场国际航线,覆盖的国家和城市范围扩大,为助力河南构建“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枢纽航线网络、“一带一路”共建中连接欧亚的关键空中节点提供更多物流保障。 常态化运营8条洲际货运航线,覆盖欧洲、美洲、亚洲24个国家100多个城市……仰望蓝天 ,郑州“空中丝路”正从“串点连线”向“组网成面”演进,成为河南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标志性名片,构建起“一点连三洲,一线串欧美”的运营格局。 卢森堡货航借助中国大市场,年均盈利增长率达到139%,世界综合排名从第9位跃升至第5位。目前,卢森堡货航在郑货运量已突破120万吨,带动郑州机场货邮吞吐量跻身全球前40强,通关效率连续多年领跑全国。每天,在郑州机场北货运区,满载电子产品、医疗器械的卢森堡货航全货机正整装待发,36小时后即可抵达欧洲腹地。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郑州机场完成全货机货运总量29.7万吨,同比增长41.5%。从一条航线到一个完整的生态圈,郑州“空中丝路”不断书写着发展新篇章。 2024年6月8日,中豫航空集团与马来西亚机场控股公司在郑州签署《空中丝绸之路中马航空货运枢纽项目商业支持谅解备忘录》。2025年1月7日,马来西亚瑞亚航空“郑州—吉隆坡”航线航班密度由每周3班增加至每周6班。以“郑卢”合作为样板,借鉴其成功经验,郑州空中丝路“双枢纽”模式已复制到郑州至匈牙利布达佩斯、马来西亚吉隆坡、新加坡、沙特利雅得、泰国曼谷等国际航空枢纽。截至目前,郑州机场已开通全货机航线58条,通航国际地区达到47个,通航国家达到31个,形成覆盖亚、欧、美三大经济区的航线网络。 除了货运,航空客运主要指标也在持续飘红。今年前5个月,郑州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1183.1万人次,同比增长2.9%。2025年6月20日,南航C919国产大飞机降落郑州,正式开启郑州通航新篇章,郑州机场成为C919商业航线网络中的重要一员。 火热六月,在郑州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的工地上,塔吊林立,超级货运枢纽雏形初现;在T2航站楼中,南来北往的旅客熙熙攘攘……随着空中航线越织越密,开放之门越开越大,郑州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托举起内陆开放新高地的腾飞之梦。 “ 陆上丝路”:构筑贸易大通道 集装箱整齐排列,一眼望不到头;龙门架来回移动,繁忙作业……尽管天气炎热,位于郑州经开区的中铁联集郑州中心站货运依然一派繁忙。这里承担着中欧班列(郑州)开行任务,是连接河南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窗口。 2013年7月18日,中部地区首条直达欧洲的国际货运班列在郑州经开区成功开行,标志着河南沟通世界的国际铁路物流大通道由此打通。 从开行之初的“每月一班”到常态化高频均衡对开,通过高频次、常态化往返奔驰于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欧班列(郑州)已构建起“25个境外直达站点、8个出入境口岸”的国际多式联运集疏运网络,畅通了欧洲、中亚、东盟及日韩等4个方向的国际物流通道,业务网络遍布40多个国家140多个城市,境内外合作伙伴超8000家,承运货物上万种,综合运营能力处于全国第一方阵。 据了解,目前,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智慧物流甩挂中心、集散分拨中心等创新型、支撑型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在创新驱动理念推动下,“冷链班列”“数字班列”等特色品牌绽放华彩。 2025年2月24日,作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主体,郑州新丝路国际港务投资有限公司与中铁信息工程集团合作共建的中欧班列(郑州)数智创新研发中心正式投入运营。 据郑州新丝路国际港务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杰介绍,该公司致力破除“信息孤岛”“数据烟囱”,推动海关、铁路、公路、海港、航空及跨境节点数据标准化共享,建立多式联运“一单制”服务体系,实现货物全程追溯与物流资源智能调配,进而形成“班列+产业”生态圈。目前,中欧班列(郑州)已成功开行跨境电商、国际邮件、煤机设备、新能源汽车、特色农产品及水果冷链等特色专列,不断推动本地特色产业发展。 随着“班列+园区”“班列+电商”“班列+大宗物资”等运营模式不断推进,“以运带贸、以贸促运”的产业互补良性发展格局已经形成。 “数字丝路”:跨境电商拓蓝海 2025年5月14日晚,由中大门国际物流集团统筹运营的“河南首票跨境电商TIR卡班”满载着跨境电商商品从郑州经开综保区A区发车。 “这是河南省跨境电商9610和 TIR国际公路运输模式的首次探索,标志着河南成功打通‘跨境电商9610+TIR国际公路运输’创新链路,为跨境电商出口开辟出一条国际物流新通道。”看着TIR卡班顺利启运,中大门国际物流集团货运负责人李金雨欣喜地说。 跨越山海,连通万邦。当一批批货物从郑州出发或中转销往世界,当一箱箱“洋水果”漂洋过海端上百姓餐桌,折射出郑州“买全球、卖全球”业务正在快速增长。来自市商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市跨境电商交易额达369.89亿元,同比增长5.5%。今年前5个月,全市进出口额累计完成2285.7亿元,总量占全省的66.6%,同比增长40.8%,增速居中部地区城市第一。 “郑州跨境电商发展的创新能力、产业规模和发展质量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这些成绩的取得,源于敢为人先的创新方案解决能力、‘四路协同’的国际通道优势,郑州闯出了一条跨境电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路。”河南国际数字贸易研究院副院长王小艳深有感触地说。 “海上丝路”:开辟出海新通途 盛夏时节, 走进铁路郑州圃田站集装箱堆场,一个个满载电子设备、服装、机械配件的集装箱正被龙门吊稳稳装上列车。它们的目的地并非内陆城市,而是千里之外的青岛、宁波、连云港等沿海港口,然后从那里扬帆起航,驶向全球。虽无海岸线,但郑州凭借四通八达的铁路网和高效的组织能力,将“出海口”搬到了中原腹地家门。 郑州至青岛港、宁波港、上海港等主要港口的铁路班列稳定开行。货物在郑州“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即可享受“门到港”全程服务,整体物流效率提升超30%。 2025年4月22日,伴随长长的汽笛声,搭载23吨热敏纸的“郑州—宁波—英国”海铁直运货物班列从郑州圃田站启程奔赴宁波舟山港,随后将直接装船运往英国。这是我省首次经宁波舟山港向国外市场发运货物,也是继2024年4月郑州—青岛港“海铁直运”线路开通后,我省开通的第二条“海铁直运”线路,标志着“海铁直运”模式在华东沿海港口有了新拓展。 2025年6月2日,一批满载钢制储物柜的集装箱班列,从郑州以“海铁直运”模式到达连云港港口,并采取“抵港直装”方式装船运至印度尼西亚。这标志着郑州至连云港“海铁直运”线路正式开通,河南开放型经济再添新通道。 目前,“海铁直运”模式目的地覆盖意大利、希腊、泰国等国家,货物品类从铝箔制品、皮革制品扩展至汽车及零部件等商品。富士康精密设备、宇通客车配件、许昌假发、南阳香菇等特色产品,以及众多中小企业的出口商品,正日益频繁地选择郑州“铁海联运”这条便捷、经济的出海通道。 展望未来,郑州“海上丝路”建设将持续发力:加密扩容通道,进一步增加至重点港口的班列频次,探索开行至北部湾港、厦门港等南方港口的新线路;发展河海联运,积极对接贾鲁河通航工程,探索“河海联运”新路径,拓展多式联运网络…… 古往今来,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贸易大通道,更是一条文化与贸易的纽带,一座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 俯瞰郑州大地,这座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城市正以“四路协同”模式为引擎,在中原大地开辟出一条条联通世界的“丝绸之路”,为中原崛起注入强劲的“丝路动能”,书写着内陆开放高地蓬勃发展的崭新篇章。 本报记者 成燕 张倩 王译博 董茜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