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蝉鸣悠夏,荷风送香。行走在奋斗不息、前进不止的征程上,转眼之间,2025年已经过半。 目前,郑州正处于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全面迈上高质量发展轨道的冲刺决胜期,处于培育以新质生产力为先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传统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的攻坚突破期,处于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关键窗口期。 近年来,郑州市聚焦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高地,多措并举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之城、算力之城、超充之城、钻石(超硬材料)之城、量子之城。 弯道超车,中国制造“新质出海” 6月26日,宇通再迎历史性高光时刻,宇通出口中亚市场的第10000台车辆在宇通新能源厂区正式下线,这不仅是宇通国际化发展征程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更展现出宇通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的蓬勃势能,彰显中国制造“新质出海”硬核实力。 多年来,在“电动化、智能网联化、高端化、国际化”战略的驱动下,宇通聚力前行、厚积薄发,以奋进之姿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截至目前,宇通新能源商用车累计推广超23万辆,产品批量远销至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交通运输领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去年,郑州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98%,汽车产量突破110万辆,迈入全国第一方阵;140辆宇通客车服务巴黎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制造、郑州力量。 郑州与车马渊源极深。历史文献中有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制舟车之记载,郑国车马坑也生动展现着2400多年前东周时期高超的造车工艺。时至如今,郑州正朝着新能源汽车之城加速奔跑。 众所周知,汽车产业是郑州市确定的战略性支撑产业之一,汽车产量占全省的80%以上。全市拥有宇通客车、东风日产郑州工厂、郑州日产、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海马汽车、少林客车、比亚迪等7家整车企业,已形成了客车、乘用车、新能源汽车三大整车生产格局,涵盖了客车、皮卡、SUV、MPV、轿车、轻卡、中重卡车等系列化的产品体系。 聚链成群,高质量打造新能源汽车之城,郑州市明确了路线图和施工图:以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为方向,以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为重点,大力建设以郑州航空港区、郑州经开区、中牟县、郑州高新区为主的“4+N”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积极构建“汽车+”新型汽车产业生态体系,全面提升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和水平。 近年来,我省大力抢抓新能源汽车换道领跑机遇,出台支持政策,引进头部企业,竞逐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由此带动了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今年以来,龙头企业比亚迪持续在河南加大投资,第200万辆比亚迪王朝网宋家族新车前不久在郑州基地下线,“宋家族”通过郑州国际陆港出口表现出色。2月底,在2025中原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生态会议上,比亚迪携众多供应链企业齐聚郑州航空港区,总投资75.24亿元的27个上下游项目签约落地。 如果你来到郑州比亚迪,一台台新能源汽车的实际生产过程令人赞叹:作为比亚迪目前连片面积最大的整车基地,这个超级工厂生产线自动化率高达98%,30秒就能下线一个动力电池电芯,不到一分钟就能下线一台新能源车。 突飞猛进,“链主”激活一池春水 在硬核产业突飞猛进的同时,郑州正以算力为支点,撬动全产业链的智能化升级。 提到算力龙头企业,就不能不提到地处郑州的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这是全球领先的算力基础设施与服务提供商。2021年11月5日,正式落地河南,12月18日,郑州产线首台服务器正式下线,形成规模量产,创造了令业界惊叹的“河南速度”与“超聚变速度”。超聚变落地郑州近四年来,补齐了河南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关键环。作为河南省重点引进的算力产业龙头企业,超聚变近年来布局河南的步伐不断加快。 今年4月16日,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探索者大会2025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启幕。大会以“共建智能体时代”为主题,设立主论坛和专场论坛,以“专题演讲+新品发布+圆桌论坛+展览展示”等形式全方位亮相。 2025年正值超聚变成立4周年,在追问“我们是谁”的回答中,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将坚持重构打破惯性,持续携手英特尔等全球伙伴,加速 “冲上去”。2025年一季度营收再翻倍,国内市场稳居第二,3年全球伙伴汇聚24000+。现服务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0家客户,超60个算力高地。 “聚智向新,算领未来”,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潮中,算力正推动发展浪潮奔涌向前,作为我国算力产业风向标的2024中国算力大会,9月27日至29日在郑州隆重举行。 得中原者得天下。2024中国算力大会选择在郑州举办,当然与郑州在算力行业的突出地位密不可分。 郑州,积极融入“东数西算”国家战略工程,加快郑州“算力之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近年来,郑州市持续加大对算力产业的培育支持力度,建立了算力产业链“链长制”,出台了郑州市培育壮大算力产业链行动方案、城市算力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算力产业发展专项方案、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若干政策等系列文件,加快算力产业集群培育,推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拓展算力应用场景,优化完善产业发展生态。 “独行快,众行远。”“链主”担当,激活一方产业春水。超聚变的另一重价值,在于其“链主”角色。它像一块磁石,吸引中国科学院、华为等顶尖机构科研项目落地河南;像一根纽带,串联起省内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河南工程学院等本土院校,围绕工业软件开设专业,定向输送人才;郑州大学等高校,则与企业共建实验室,破解卡脖子难题。这种头雁效应,让河南的算力产业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事实上,郑州算力产业链群近年来不断壮大,郑州市算法模型领域企业创新团队近100个,成功引育超聚变、中原鲲鹏生态创新中心、新华三、阿帕斯等一批龙头企业。算力应用场景持续拓展,以“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建成国内首条商业化自动驾驶公交线,智能网联车辆累计运营超过200万公里。 前瞻布局,加快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郑州,地处中原腹地,九州之中,是中国古代制陶、制瓷、冶铜、冶铁、纺织的主要发祥地。 如今,郑州的产业正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现代食品、新材料、铝精深加工、生物医药7个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 近年来,郑州市编制出台《郑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郑州市“十四五”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规划》《郑州市实施换道领跑战略行动计划方案》等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方向和路径。实施“创新驱动、强基提链、数字赋能、企业培育、项目建设、品质提升、集聚提质、绿色发展”八个专项行动,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抢滩占先新兴产业,高位嫁接传统产业,建设“1566”现代工业体系。大力推进产业链建设,在全省重点培育28条产业链基础上,郑州市级重点推进智能终端、汽车制造等20条重点产业链建设。 同时,昂首挺进新赛道,郑州前瞻布局氢能与储能、量子信息、类脑智能、未来网络、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未来产业,加快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郑州市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郑州市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 强化政策支持,营造良好创新生态。郑州市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政策文件,如《“科创郑州”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等,从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支持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政策支持。设立了郑州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郑科贷”等金融工具,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2024年底,“郑科贷”业务累计为264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贷款总额达117.87亿元 。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创新能力。培育创新主体,增强企业创新活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 从“制造重镇”到“智造高地”,郑州正以新质生产力为笔,在中原大地绘就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这场追“新”逐“质”的征程,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刷新的起点。 本报记者 徐刚领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