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9版:城澜 郑州日报社成立暨《郑州日报》1/2025-07/01/T09/20250701T09_brief.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龙头舞动 千帆竞发浪潮涌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龙头舞动 千帆竞发浪潮涌
郑州比亚迪工厂 本报记者 李新华 摄
中铁装备车间 本报记者 马健 摄
郑煤机车间 本报记者 马健 摄
忙碌的宇通客车生产线 本报记者 马健 摄
中国中铁智能化高端装备产业园(一期)项目 本报记者 王秀清 摄

宇通研发的5G自动驾驶公交畅行神州大地,汉威科技的气体传感器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70%,中铁装备盾构机产销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郑煤机集团液压支架的产量、数量、品种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中铁装备、郑煤机一系列创新产品不断问世,刷新着自己创造的一项项纪录,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总书记“三个转变”的重要指示,推动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大变革,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闪亮的创新名片。

近年来,郑州市坚持“制造强市”战略目标,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助力国家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

自主创新,中铁装备成为国内盾构机整机出口海外数量最多企业

盾构总装车间,一架架机械臂运作下,刀片被有条不紊地取出、替换;在高清摄像头的实时校准下,一个个零部件被严丝合缝地焊接在一起;5G智能工厂,巨型屏幕实时跳动着盾构机生产的每一个细节,让工厂的生产情况尽收眼底……

从实验室到项目建设现场,一个个微场景构成了中铁装备勇闯盾构技术 “无人区”,在毫厘之间雕琢大国重器的注脚。

在“三个转变”重要指示指引下,中铁装备始终以破界的自信和勇气,携手合作伙伴突破技术瓶颈,实现从单一应用场景延伸至复杂应用场景,从单一孤立产品迭代至谱系化多元产品,通过地下工程装备革新,不断重构人类探索深地空间边界,向地球深部空间挺进。

隧道掘进机(盾构/TBM)被誉为“工程机械之王”。作为国内地下工程装备领域的“国家队”,中铁装备将新基建和传统基建充分融合,赋能盾构机行业,通过打造全断面掘进机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使得自身数字化转型也迈向新的阶段。

得益于盾构科技的持续创新,中铁装备已成为国内盾构机整机出口海外数量最多的企业。截至目前,盾构机市场占有率连续13年保持国内第一,产销量连续8年世界第一;隧道专用设备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第一方阵。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中国质量奖,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中国好设计金奖,中国专利金奖,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卓越工程师团队”荣誉称号。产品出口全球六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我国起步最早、拥有专利技术和标准最多、产品门类最全、市场占有率最高、出口国家最多的盾构行业领军企业。

独领风骚,郑煤机推动中国煤机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不仅是工程机械,在煤矿装备领域,郑州同样引领着行业变革……

“多年来,我们努力把郑煤机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能装备产业集团,为振兴民族装备制造业、让中国品牌叫响世界作出贡献。”郑煤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焦承尧说。

汽车板块索恩格电动公司、亚新科智能汽车公司陆续成立,向新能源领域快速转型并取得头部车企订单。芝麻街1958双创园成功开园,为园区多家入驻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创业孵化空间……郑煤机取得了一系列喜人的成果。

在液压支架的研发生产上,郑煤机集团一直在不断刷新自己保持的“世界第一高”纪录。从中国第一架到世界第一高,从技术跟随到技术引领,郑煤机技术创新不断实现突破,推动中国煤机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在推动智慧矿山建设方面,郑煤机自主开发工业互联网平台及智采系统等,帮助煤矿用户实现综采工作面智能化开采。借助AI、机器视觉、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生产数据实时传输推送,为煤矿用户安全管理、效能提升、运营决策等提供支持和服务。

2024年,郑煤机智慧园区获评煤机行业全球首座灯塔工厂,这也是河南省本土企业中的第一家灯塔工厂。通过数字化技术的深度应用,该工厂可实现产量提升30%以上,人效提升100%以上,生产周期由原来的28天缩短至9天。此外,其专业的团队——郑煤机数耘科技,服务范围涉及通用机械、钢构、船舶港口装备、钢铁、线缆“五大行业”,让智能化赋能更多制造业企业发展。

一次又一次的技术攻关、一次又一次地解决难题……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煤矿综采装备制造企业,郑煤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一路领跑。

“我们计划在未来5年内实现深度智能化、国际化,继续推出创新型产品,力争通过5到10年,将郑煤机打造为全球领先并可持续发展的智能工业解决方案提供商。”焦承尧说。

从“卖装备”到“卖技术和服务”,从单一产品到多产业生态,从传统煤机制造到如今的行业“灯塔”,郑煤机正在将自身的品牌打磨得愈发耀眼。

步履铿锵,郑州打造全国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6月15日~18日,由国际公共交通联盟 (以下简称:UITP) 组织主办的2025年UITP世界公共交通峰会在德国汉堡举办,一场聚焦公共交通绿色发展的国际对话正式拉开帷幕。

作为UITP超15年的组织会员,中国新能源客车代表品牌——宇通客车携新一代城间车IC12E、高端城市公交标杆U12两大力作联合登场。

展馆内,宇通客车IC12E、U12展位吸引了诸多参会代表驻足及登车参观,频频点赞“中国造”新能源客车。其中,本次亮相的新一代城间车IC12E,定位于“更专业的纯电城间车”,最高可达610公里续航里程,最大爬坡度达20%,能够适应多重复杂路况,满足欧洲城间交通线路的多样化运营需求。

2025年以来,宇通高端新能源产品更是相继投运挪威、希腊等市场,助力当地绿色交通出行,折射出宇通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过硬实力和国际竞争优势。宇通还不断刷新新能源客车性能边界,此前相继在挪威北极圈、芬兰北极村创造中国新能源客车运营纪录,以真场景、真数据、真实力印证了宇通客车的卓越产品力,为中国客车加速竞逐高端化、国际化赛道注入底气。

汽车产业是郑州市确定的战略性支撑产业之一,汽车产量占全省的80%以上。 近年来,郑州瞄准“打造全国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的目标,奋力向前,加速超车。2022年,郑州新能源汽车产量6.98万辆。2023年郑州市就凭借31.6万辆的成绩,首次跻身新能源汽车产量TOP10城市。2024年,全市下线新能源汽车62.6万辆,同比增长98%。

再看宇通、郑州日产、上汽、比亚迪等这些重点企业,也是成绩斐然。宇通累计出口产品近10万辆,全球占有率约10%;大中型客车国内市场占有率连续21年第一;新能源重卡市场占有率稳居前五;新能源环卫排名第二;新能源矿卡排名第一。上汽郑州基地一期项目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创造了新的郑州速度、上汽速度;上汽在郑州累计产销荣威、名爵汽车超200万台,累计产值1500亿元。作为日产汽车在中国大陆的第一个整车合资企业,郑州日产高端皮卡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郑州比亚迪37天实现开工、17个月顺利投产,主要布局车型有宋Pro、海豹、方程豹等系列热门车型,当年(2023年)生产整车超20万辆,投产第二年产量增速175%。

聚链成群,我市加快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高地

昨日,记者从郑州市工信局了解到,“十四五”以来,郑州坚持制造强市不动摇,全力稳定工业经济增长,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38.1%,达到2800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3546.6亿元,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1.9万亿元。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5%,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现代食品、新材料、铝精深加工、生物医药7个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苹果手机、智能网联客车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气体传感器、超硬材料、新型耐火材料、铝板带箔、冷链食品、体外诊断产品生产基地。

据悉,我市将聚焦“两高四着力”,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巩固壮大制造业基础和支撑地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建立完善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推进产业创新平台、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与“链主”企业紧密合作,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抢占产业链中高端、关键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产业为重点,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求,持续深化产业建圈强链成群,加快构建以传统产业为基础、新兴产业为支柱、未来产业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体系,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贡献工信力量。

从盾构机掘进地心的轰鸣,到新能源车征服极地的轨迹,再到“灯塔工厂”重塑生产逻辑——郑州正以创新为笔,书写“制造强市”的答卷。站在万亿工业规模的新起点,“郑州智造”的下一站,将是全球产业链的价值制高点。

本报记者 徐刚领 王译博 董茜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