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5版:城澜 郑州日报社成立暨《郑州日报》1/2025-07/01/T15/20250701T15_brief.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大河奔腾 万里写入胸怀间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大河奔腾 万里写入胸怀间
黄河滔滔的壮阔、绿柳繁花的静美、古今文化的灿烂,在这里融合 本报记者 马健 摄
黄河文化公园内炎黄二帝雕塑 本报记者 马健 摄
2024中国音乐小金钟——首届全国青少年合唱展演在郑州大剧院拉开帷幕 本报记者 徐宗福 摄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河南博物院迎来参观热潮 本报记者 马健 摄
中铁·泰和里的精彩节目吸引观众驻足 本报记者 马健 摄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自古以来,源远流长、奔流不息的黄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活家园。从炎黄二帝的上古传说,到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黄河这条母亲河,见证了先民在此聚居,文明在此发芽。近年来,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不断推进,郑州,这座黄河之畔的国家中心城市,正将黄河文化的璀璨诗篇书写,展现出新时代人文风采。

黄河文化点亮古都新韵

黄河文化是发生在古今黄河流域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极探寻黄河文化的精神力量,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对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作为传播黄河文化的重要平台,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正在成为当下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闪亮窗口。

“三月三,拜轩辕”。随着越来越多标语出现在郑州的大街小巷,预示着每年一度的“心灵寻根之旅”即将在这座城市起航。黄帝文化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郑州而言,向人文始祖进行追思与祭拜,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文化血脉。每逢农历三月初三,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都将在郑州新郑隆重举办,海内外中华儿女相约于此,共同敬拜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同心祈福祖国繁荣昌盛,黄河文化的早期符号在这座城市被人们铭记与点亮。

2024年8月10日,2024中国音乐小金钟——首届全国青少年合唱展演在郑州大剧院拉开帷幕,同时,也标志着2024年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正式启动。来自全国的40支优秀青少年合唱团、1000余名选手在郑州同台竞技,通过黄河文化月这一载体,共同在大河之南、天地之中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黄河流域舞台艺术精品演出、沿黄九省文物精品展、沿黄九省曲艺精品展演、首届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从声乐到曲艺,从展演到展览,自2021年开始举办的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系列活动已经通过品牌打造、国际交流、群众参与等形式让黄河文化与现代社会紧密连接,在沿黄九省谱写着一年又一年、一曲又一曲恢宏壮丽的黄河乐章。

今年2月,见“郑”欢喜年乙巳蛇年系列活动将首个“世界非遗”春节年味儿拉满,阜民里张灯结彩,中铁·泰和里非遗荟萃,人们在城市乐享新春,感受生活美好;中柬人文交流年闭幕式上,黄河流域孕育的特色非遗与精彩展演同柬埔寨代表团完成交流碰撞,续写两国人文交流新篇章。缤纷5月,围绕“5·18”国际博物馆日、“5·19”中国旅游日展开的各项文旅、文博活动为“文化郑”的气质增光添彩,助推国家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建设迈步向前。

文物考古守护精神家园

郑州市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承载地,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存,它们或是深埋土壤之下,或是屹立原野山林。为了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市相关单位协同努力,通过系统性保护、创新性传承和多元化传播,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在加强遗产保护、讲好“黄河故事”等方面采取了多项举措。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郑州市文物局围绕省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战略部署和批示要求,加快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全国重地,印发《关于加强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措施的实施方案》,并成立工作专班,持续推进黄河博物馆6个课题完成进度,积极配合推动完成《郑州市双槐树遗址保护条例》《郑州商城遗址保护条例》立法相关工作,让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初见成效。

在强化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方面,加强对黄河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如大河村遗址、青台遗址、双槐树遗址等关键遗址的考古发掘与展示工程。巩义双槐树遗址研究成果被认定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进一步夯实了黄河文化的历史根基。依托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加强黄河文明溯源工程,深化对仰韶文化、夏商文化的研究,揭示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核心地位。

如今,通过对历史文化进行创新展示与活化利用,承载着黄河文化的古迹景点、历史遗址正在焕发新的时代光彩。一条“黄河研学游”线路,将巩义康百万庄园、荥阳广武山等景点相串联,历史不再是沉睡于博物馆的展品,而成为莘莘学子的研学之路;一座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拔地而起,将仰韶时期黄河流域的恢宏史诗拼接在夯土墙上,展示着大河文明的变化流转……当前,郑州已初步完成了“保护—研究—展示—传播”黄河文化体系的构建,让厚重历史鲜活再现,守护着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

文艺之花绽放大河之南

“好多耳熟能详的旋律,今天不愧是经典交响乐的专场。”5月30日,“万物和鸣”中外传世经典交响音乐会在郑州大剧院举办,坐在观众席的郭先生对场中响起的旋律赞叹不已。这场为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举办的音乐会,以“低票价、高品质”的形式向广大市民开放,受到了现场听众的喜爱。近年来,为了使弘扬黄河文化、中原文化的文艺演出能够更广泛、更真切地走向人民群众,在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的组织下,越来越多精品文艺作品开始涌现,朵朵文艺之花绽放在人们心田。

据记者了解,为加强黄河精神研究阐释,挖掘黄河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围绕传承黄河文化、弘扬黄河精神,市文广旅局积极实施黄河主题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创作推出以《黄帝千古情》《唐宫夜宴》《杜甫·大河之子》等为代表的精品力作,叫响郑州“黄河之都”的城市文艺名片。

在精品创作工程的推动下,一部又一部优秀文艺作品不仅赢得群众喜爱,也收获了嘉奖与桂冠。舞剧《风中少林》荣获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金奖,并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舞剧《水月洛神》先后获中国舞协“荷花奖”金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豫剧《黄河儿女》圆满完成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结项验收;大型舞剧《精忠报国》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评为201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十大重点项目之一;合唱歌曲《站在这里看黄河》获得“唱响黄河”全国优秀原创合唱作品征集一等奖;大型新编历史剧《杜甫·大河之子》成为第七届中国诗歌节诗歌主题精品剧目……

通过深入挖掘黄河文化、黄帝文化、商都文化、嵩山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依托嵩山少林景区、黄帝故里景区、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等重点旅游景区创作旅游演艺作品,这些饱含黄河文化内涵的文艺精品力作,正在成为展现郑州文化底蕴和文艺风采的“城市名片”,将万里黄河的璀璨绘写成属于郑州的艺术画卷。

赓续文脉建设文化强市

郑州地处黄河中下游交汇地带,是黄河文明的重要孕育地。有着8000年历史的裴李岗文化遗址、6000年历史的大河村文化遗址、3600年历史的商代都城遗址,黄帝文化、夏商文化、河洛文化等黄河文明核心元素在郑州集聚,无论是黄河岸边的炎黄二帝巨型塑像,还是与黄河为邻的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都是黄河文化在空间上的具象体现,因此,保护传承好黄河文化是延续历史记忆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路径。

近年来,为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以“中华儿女的寻根之地、中华文明的朝圣之地、中华文化的体验之地、国学教育的实践之地”为支撑,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全国重地”建设为总纲的“四地一重地”文化强市战略成为郑州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实践方向,为文化强市建设谱写新篇。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如今,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标签,吸引四海中华儿女寻根拜祖;连续4年举办的四届“黄河文化月”系列活动又为这座城市留下多少和声与天籁;厚重的黄河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因为考古工地与博物馆藏就在你我身边。在推动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的历史节点上,黄河文化必将在郑州结出更丰硕的成果,书写更璀璨的诗篇。

本报记者 左丽惠 李居正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