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被誉为“仰韶文化标尺”的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开馆试运行首日即迎来参观热潮,预约通道开通后迅速“秒空”,馆内各展区人流如织人气“爆棚”;“河洛古国”双槐树遗址、青台遗址“公众开放日”,商都书院街“城市考古体验课堂”上,四面八方的游客赶赴考古工地,在考古体验、互动游戏中体验数千年文明赓续;“丝路华章——唐代青花瓷瑰宝展”上,巩县窑的炉火闪耀畅销世界的“青花”之光……郑州,这座承载数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名城,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向世界展示着“千年商都”的独特魅力,书写着文脉绵长的时代华章。 古都郑州文脉绵长 从“火车拉来的城市”到“火车唤醒的城市”,从小小郑县到“一座由考古发现的商代王都”——中华文明的历史在这里一次次刷新,世人对古都郑州的认识一层层深入。 嵩山地区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山峦之一,是早期人类生活的乐园。周边遗址自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至公元前20世纪绵延不断,孕育形成了传承有序、链条完整的中华文明。嵩山东麓、黄河之滨的郑州,独特的区位优势搭建起宏阔的历史舞台:距今10万年前的荥阳织机洞遗址,就有郑州先民的生活痕迹;郑州老奶奶庙旧石器时代遗址确切证明早在距今3万~5万年前,中原地区已有繁荣的旧石器文化与复杂的栖居形态;距今1万年左右的新密李家沟遗址,清楚展示了中原地区从旧石器时代之末向新石器时代发展的历史进程;距今8000年前,这里有被誉为“中华农耕文明起源地”的新郑裴李岗,而5000多年前的“河洛古国”,则被视为中华文明的集大成者;3600多年前的商代王都“亳”,不仅是世界城市发展史中的孤例,也是中华文明探源的重要载体和支撑……多元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政治、军事、科技、人文等诸多方面,谱写出壮丽的华章。 在郑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织机洞、老奶奶庙、李家沟、裴李岗、大河村、古城寨,到3600年的郑州商城遗址及其之后的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遗存从未中断,涵盖了华夏文明起源到现当代的各个历史时期,是华夏5000年文明连绵不断最全面、最连贯、最典型的代表。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郑州辉煌的历史不仅仅停留在过去,更“活”化于当下、“火”爆于现代——我市注重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一个大的文化产品,梳理文化脉络,提炼文化内涵,以“中华儿女的寻根之地、中华文明的朝圣之地、中华文化的体验之地、国学教育的实践之地”为支撑,以 “两带一心”城市文化格局为骨架,串珠成链、全景展示、形成体系,着力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全景式集中展示地。市委市政府还先后印发一系列重要文件,支持加强文物工作更好地寻根溯源、揭示文明脉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力推动文物工作积极融入社会、融入生态、融入民生。 历史可感可触“活”力迸发 “之前就听说商都书院街商代贵族墓地获得了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里还是全国首家‘城市考古体验课堂’,趁着假期我就带着孩子来‘打卡’了。”今年端午节期间,市民杨女士带着孩子赶到了考古工地现场,签到后,母子俩拿着“城市考古体验课堂现场游径攻略”“宝藏任务书”,开启了城市考古课堂的体验之旅——郑州通过科技赋能、跨界融合、深度体验等创新举措,探索出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新路径,千年文明由此焕发夺目生机。 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作为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核心标志性项目,其基本陈列“巍巍亳都 王都典范——郑州商代都城文明展”,通过郑州商城重要遗迹、精品文物以及考古发掘和研究保护历程,带领数百万观众穿越时空隧道,领略郑州这座古都的风采。 “如果说建设之初的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及博物院是文化场所、文化空间,到现在的文化窗口、文化标识,再下一步它将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说到博物院的运营,郑州市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院长郭磊深有感触:作为集中展示早商文明的专题文化空间,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基本陈列“巍巍亳都,王都典范——郑州商代都城文明展”先后获得“中国博物馆协会第二十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河南省“2022年度优秀陈列展览”;博物院郑州商都文化“解码工程”入选2025年全国新时代“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推介名单,涵盖“商都讲坛”“商都沙龙”“商都故事会”和“亳乐研学”等一系列解读郑州商城文化和早期中国文明根脉的惠民品牌工程。美食文创品牌“商小鲜”、商主题系列舞台剧《汤颂》《桑林祈雨》及美食沉浸夜游体验《商王的盛宴》等优质文化产品,更是满足了广大市民、游客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广受赞誉的“城市文化的新地标”“城市文化会客厅”。 6月14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入列新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成为郑州第三处“国字号”考古遗址公园。这座占地2373亩的文化空间,不仅是大河村遗址和仰韶文化的集中展示地,更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典范。 更令不少“老郑州”感到惊喜的是,除了历史悠久的夏商文明,唐宋时期的郑州也创造了瓷器烧造史上无法忽视的“高光时刻”,享誉世界的“青花瓷”故乡正是郑州。 5月23日,“大唐青花瓷学术研讨会”“丝路华章——唐代青花瓷瑰宝展”相继开幕,为世人揭晓了郑州作为“青花瓷故乡”的面纱。云集国内权威学术专家的认可、考古发掘出土的唐代青花瓷瑰宝,让唐青花这一文化IP焕发新生。 “截至2024年底全市博物馆总数已达116家,2024年全市开展社教活动7845场,接待观众约1081万人次,与2023年相比增长50.8%。公共服务水平实现新提升、活化利用工作实现新突破,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郑州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仅2024年,郑州各博物馆举办临时展览312个;在重要节日期间,更是精心策划推出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如元旦、春节期间,市文物局精心推出“寻龙记”“品年味”等线上线下系列特色文博活动172项,开展各类惠民文化活动880多场,参观人数56.7万人次,相比2023年同期增长130%;中秋节、国庆期间全市文博单位推出文化活动216项,接待观众158.66万人次,较2023年同期增长98%。 以千年商都的厚重为底色,以现代时尚的创新为笔触,郑州持续向世界展现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壮丽画卷。 让历史照亮未来 解读商代文化,开办“商都沙龙”,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解码工程”入选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体验VR技术,穿越丝绸之旅,郑州博物馆通过创意与技术相结合,输出优质文化供给,喜提“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之名;郑州市文物局“今宵月‘郑’圆 文博话中秋”文物融媒体活动入选“2025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入围项目”名单、“2025年度河南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推介活动”十大精品名单……从大河村遗址的荣耀晋级,到商都文化的沉浸式体验;从唐青花的数字焕新,到中秋月下的文脉传承,郑州博物馆场馆建设不断升级、重磅展览轮番登场、文物活化利用推陈出新,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郑州前行的不竭动力。 “下一步,我们还将加大重要遗址保护展示力度,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如协助推进长城、黄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谋划实施以汴河世界文化遗产公园、东赵考古遗址公园、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书院街墓地考古保护与展示利用、商都中轴线文旅融合等为代表的一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项目。”展望未来,郑州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全面提升考古科研水平、加强文物价值研究阐释、加快公众考古传播与宣传推广等举措,将全面展示郑州丰富的文物资源及其独特文化魅力和时代价值,提升郑州文物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也将增强博物馆文化供给提质增效,开发“博物馆+”活化利用项目,丰富博物馆业态,满足群众多样化的节日需求,为郑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文化支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郑州将继续以科技赋能文化,以创意点亮历史,让5000年华夏文明在这里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千年商都,文脉绵长;斯文在兹,未来可期! 本报记者 左丽慧 李居正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