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8版:城澜 郑州日报社成立暨《郑州日报》1/2025-07/01/T18/20250701T18_brief.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文旅融合 天地之中景色新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文旅融合 天地之中景色新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本报记者 周甬 摄
银基动物王国 本报记者 徐宗福 摄
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在登封举行 本报记者 李利强 摄
建业电影小镇非遗舞火龙 本报记者 李居正 摄
东城垣遗址博物馆 本报记者 马健 摄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近年来,随着文化和旅游走向深度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文创高质量发展逐渐成了全国各地文旅吸引游客前来的“解题答案”。作为拥有5300年文明史、3600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的文旅融合新画卷,早已在无声之中铺展开来。

新场景新供给,文旅经济绽活力

“来郑州旅游,能去的地方越来越多了。”从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成为外地游客了解河南文化的优选目的地,到随着城市更新拔地而起的文化街区、文博场馆,无论是想领略中原地区的悠久历史,还是去中央文化区听上一场演唱会,“年轻郑、文化郑、国际郑、科技郑、服务郑”的全新面貌,正在文旅融合的诗篇中闪亮登场。

在过去的一年,郑州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获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郑州记忆·1952油化厂旅游休闲街区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管城郑州商都文化旅游区、中牟郑州海昌海洋公园、巩义青龙山生态文化旅游区获评国家4A级景区。与此同时,城市更新的脚步也催生了一批朝气蓬勃的文旅街区,利用城区老旧厂房、老街区改造建成的二砂文创园、油化厂文创园、阜民里等一批潮玩文创园区深受年轻游客的喜爱。

夜幕降临,全新升级的如意龙湖·船说郑州城市水上演艺让中原5000年历史风华在光影中流转;郑东新区银泰inPARK将现代城市的繁华点亮在水域之间,吸引许多旅行、摄影爱好者在互联网上分享都市精彩,城市发展带来的新场景不仅吸引游客前来,也促进了这座城市文旅经济的发展。据了解,在过去的2024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1.7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3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2%和13.2%,接待入境游过夜游客22万人次,同比增长112.9%。

如今,利用5G、VR、AR等技术开发的文旅数化新场景让“科技+文旅”变得“潮起来”,围绕“诗词郑州”杜甫故里、“豫商文化”康百万庄园、“根亲文化”黄帝故里等元素打造的品牌线路也在通过研学旅游传递给下一代。与此同时,演艺经济也在拉动“消费马车”快步前行,2024年全市共举办5000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47场,票房收入10亿元,拉动社会消费70多亿元。今年以来,李宗盛、华晨宇、王心凌、潘玮柏等歌手也不断在郑州“开麦”,“演唱会+文旅”也在为这座城市增添“年轻态”的活力色彩。

优服务提效能,文化惠民润人心

锣鼓铿锵、戏韵悠扬,一场经典豫剧即将启幕全年的惠民演出。5月7日下午,在金水区天旺广场,2025年郑州市“舞台艺术送基层”首场演出在此盛大启幕,由郑州市戏剧艺术保护传承发展中心倾力打造的《琵琶记》作为开幕大戏,让市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免费欣赏高水准艺术表演。

2024年郑州市“舞台艺术送基层”活动全年共计开展480场,由郑州市戏剧艺术保护传承发展中心、郑州歌舞艺术中心(郑州歌舞剧院)、郑州市杂技团等3家市属国有文艺表演团体承担演出任务,演出活动共惠及观众21万余人次,精品剧目、优质展演不断走向群众、匹配市场,文旅产业正向惠民产业、幸福产业蝶变升级。

据了解,在过去的一年,市文广旅局组织开展“中原舞蹁跹”广场舞大赛、“唱响新时代”群众合唱大赛、“我的乡村文化合作社”才艺大赛和“咱村有戏”戏曲展演等文化活动,在全省比赛中获奖作品数量和质量均领跑在前。“我和国旗合个影”等国庆活动,覆盖公园、高铁站,惠及群众超10万人次,群众文化服务融入生活逐渐成为常态。

精准、优质、树品牌……今年3月以来,郑州“四季星光”市民艺术夜校通过精准对接需求、尝试知识付费、强化品牌建设等方式助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升级;今年4月,第二十二届绿城读书节暨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在郑州图书馆掀起了一场“阅读风潮”,市民们争相借阅,乐享阅读,为“书香郑州”建设添砖加瓦;今年5月,郑州文化馆将“五韵雅集”搬进三楼艺术展厅,市民群众在插花艺术、香道品鉴、茶道体验中增添优雅与自信。端午节当天,由郑州市非遗保护和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中心举办的“盲盒探遗过端午”让各类传统技艺集中亮相,参与者在包粽子、品定胜糕、饮艾草茶等民俗环节中感受传统文化的趣味多彩。

买文创看演艺,多彩非遗惹人迷

随着游客对优质文旅产品需求的不断提升,旅行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拍照打卡”,体验特色文化,分享情绪价值,成为当下许多游客的优选。当前,位于郑州中牟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和建业电影小镇正在以“文旅+演艺”激活文旅消费。在建业电影小镇,沉浸式表演《穿越德化街》对豫商历史进行艺术化呈现,使中原文化在文旅演艺中完成了生动表达。园区内还将评书表演、民间杂技、古典戏法将文化节目搬上舞台,非遗打铁花一旦开演,便成为压轴节目,吸引游客围观。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则利用戏剧与非遗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文旅体验。在这里,21个剧场每日超150场演出,新剧《麦子啊麦子》《薛怀义》等作品以创新叙事频频获赞;端午节期间,景区地坑院非遗馆推出木版年画拓印、艾草香囊等文创,具有节日氛围的消费场景吸引了不少年轻客群。“没想到历史能这么‘潮’!”来自武汉的00后游客李雨桐说,看完《薛怀义》想立刻去查史料,这比课本有意思多了。

今年“五一”假期,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以创新场景、多元活动,吸引了大批省外游客前来游玩。在体验经济浪潮下,该景区推出的“动物朋友”系列文创产品一度成为市场新宠,据记者了解,仅“五一”假期,景区动物系列文创冰淇淋销量超过两万支,文创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8%,许多游客在这里夜宿露营、参与动物科普,享受人与自然的奇妙邂逅。

与此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也在融入文旅融合的浪潮之中。据悉,市文广旅局通过开展非遗点亮计划,在特色街区、景区、民宿等文旅场景引进非遗资源,建设非遗展示、展演、研学空间,打造非遗品牌,拓展销售渠道,形成以梦祥银、好想你、小苍娃等知名企业为代表的非遗龙头企业,初步构建了文化与商业相互融合的产业链,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同时也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强短剧塑品牌,天地之中景色新

“跟着微短剧,畅游全郑州”。2023年以来,随着微短剧的快速发展,郑州市凭借历史文化深厚、网络文学资源丰富、区域交通便利、影视人才资源聚集等诸多优势,成为全国短剧“三大重地”之一。当前,“微短剧+文旅”已经成为一种文旅融合新方式,展现着一座城市的旅游资源与文化特色,千年古都的“流光新韵”也在乘着微短剧发展的东风,谱写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篇。

据了解,截至2024年,全市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23亿元,比2023年增长27.4%,微短剧制作企业820多家,比2023年增长29.3%。共有48部重点微短剧和119部普通微短剧通过省广电以上部门备案审查,3000多部其他微短剧通过网络视听平台备案审查。其中,《遇见少林有功夫》成功入选国家广电总局推优剧目,《所念皆山河》《我的爸爸是齐天大圣》入选河南省重点扶持项目。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市文旅融合转型升级再出发之年。5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当前,全市正在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叫响“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城市品牌形象,在推动“中华儿女的寻根之地、中华文明的朝圣之地、中华文化的体验之地、国学教育的实践之地、现代文明的创新创业创造之地”建设的同时,全力打造具有中华特质、中原特点、时代特征、世界特需的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

“文旅融合汇一脉,天地之中景色新。”如今的郑州,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有新场景、新业态组成的特色旅游资源,少林寺、河南博物院、商代都城遗址、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这些名扬全国的文旅目的地,正在摹画一幅文旅融合的崭新画卷,相信这里既有你寻找的“诗”,也会是你愿意奔赴的“远方”。 本报记者 李居正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