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20版:城澜 郑州日报社成立暨《郑州日报》1/2025-07/01/T20/20250701T20_brief.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赓续传承 人文之城魅力足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赓续传承 人文之城魅力足
电影小镇 本报记者 李新华 摄
郑州歌舞剧院原创舞剧《风中少林》 本报记者 李焱 摄
郑州丰富多彩的活动赋予姓氏文化新内涵 本报记者 马健 摄
古老的嵩阳书院,又见儒雅书生,再闻琅琅书声 本报记者 李焱 摄

黄河水汤汤,自巴颜喀拉山奔涌而下,在郑州写下“天地之中”的注脚。这座城,北依邙山,南接嵩岳,脚下是3600年商都的厚土,头顶是5000年文明的星斗。岁月流转中,郑州始终懂得:真正的城市魅力,不在钢筋森林的高度,而在文化血脉的温度;真正的人文传承,不在故纸堆里的守望,而在活态生长的创新。

守正:让传统在“活态”里重生

三月初三,春和景明。2025年乙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正在举行。“AI的风”也吹到了这里,在VR、AR等新技术加持下,黄帝故里园区的26幅连廊浮雕也“活”了起来,鲜活灵动地讲述黄帝故事。

线上,一场跨越山海的“云拜祖”仪式热烈进行——全球华人轻点屏幕,3D实景中,青铜宝鼎腾起袅袅香烟,虚拟的“我”与千万里之外的“你”共同完成“敬献花篮”“净手上香”等仪程,屏幕里的祈福语如星河漫卷:“愿根脉永固,家国长安。”

从“线下典礼”到“云端共祭”,从“仪式感”到“参与感”,这场延续千年的文化盛事,正以数字技术为翼,将“同根同源”的基因种进更年轻的土壤。正如参与者所言:“拜祖大典不再只是‘老一辈的仪式’,而是我们可以用指尖触碰文明的通道。”

传统的“活”,更在细节里。新郑市辛店镇富基明亮外语学校六年级学生苏怡欣的研学笔记,记录着她在黄帝故里的鲜活体验:“我不仅了解了黄帝故事,还体验了蹴鞠和蚕桑丝织,和仓颉一起结绳记事,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起对诗。”

郑州非遗泥塑传承人张师傅的工坊里,孩子们正捏塑着复刻的商代陶罐——粗粝的陶土在小手中翻卷,有人悄悄在罐身刻下“2025”,有人用青铜纹样的线条画出自己的名字。“过去教徒弟,总说‘要像老祖宗那样捏’;现在教孩子,我说‘先捏你心里的样子’。”张师傅的话,道尽传承的真谛:守的是根,活的是魂。

曾几何时,双槐树遗址的“河洛古国”实证了中华文明的起源,10天热搜点击量突破11亿次的热度,让“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的厚重,从书本走向了千万人的手机屏幕。而在郑州商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古城墙如一根“挑起郑州历史的扁担”,每天晨练的市民在城墙根下慢跑或打太极,城墙的斑驳痕迹无声诉说着3600年的沧桑。

创新:让文化在“人间烟火”里生长

若说传统是文化的“源”,那么创新便是文化的“流”。在郑州,文化从博物馆的展柜里走出来,从舞台的聚光灯下走下来,在烟火人间里开出新花。

郑州美术馆的《玄鸟生商》VR沉浸展里,3600年前的商都景象在数字技术中重生:青铜礼器的纹路清晰可见,商王狩猎的场景在光影中流动,观者仿佛能触摸到甲骨文中未干的墨迹。郑州博物馆的《红楼梦》数字艺术展厅更妙——数字交互装置让“金陵十二钗”从画中走出,在游客身侧“吟诗作对”,沉浸式光影则将“大观园”的亭台楼阁铺展在脚下。

科技的注入,让文化有了更惊艳的表达。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328米夯土墙上,激光投影的《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徐徐展开;幻城剧场里,旋转升降台勾勒出“幻城”的建筑形态,火车站剧场中,智能翻板配合机械麦穗吊杆呈现滚滚麦浪。“每次来,还是会被它惊艳到,新技术为传统文化披上了一层华彩的外衣。”游客韩新娜的感叹,道出了“科技+文化”的魅力。

从中牟的戏剧幻城到巩义的杜甫诗会,从管城区的“百戏之城”到金水区的街舞盛事,基层文艺如藤蔓攀缘,在郑州的每一寸土地上舒展生机。

其中,自2019年起培育的街头艺术,已成为城市最生动的“文化温度计”。夏日的晚风拂过丹尼斯大卫城广场,这里的街头艺术表演总能带来意外惊喜:傍晚6点,街舞少年用炫酷的“托马斯回旋”点燃人群热情,两三岁的小娃娃跟着节奏扭起了小屁股;转角处,小提琴手正演奏《我心永恒》,路过的情侣驻足聆听,手机闪光灯在暮色中连成星子。“以前下班只想着回家,现在绕路也要来看看,这些表演像给生活加了层滤镜,暖融融的。”附近上班的白领张雯月说。

更动人的,是文艺精品里的“人间烟火”。中国舞蹈“荷花奖”作品《唐宫夜宴》以俏皮灵动的舞姿让沉睡千年的唐俑活色生香,将盛唐气象融入当代审美;豫剧《黄河儿女》用铿锵醇厚的乡音礼赞豫商精神与家国大义,在荡气回肠的唱腔中点燃血脉深处的豪情;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网络文学《我的黄河我的城》《陶三圆的春夏秋冬》则以细腻笔触勾勒普通劳动者的生活长卷,在柴米油盐间升腾起最质朴动人的家国情怀。

共情:让人文在“温暖”里扎根

文化的终极意义,是让人“看见自己”。在郑州,这种“看见”不仅藏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更具象于一场场“人民的舞台”中。

6月的郑州大剧院,第三届公众开放日艺术节正掀起热潮。共享大厅的穹顶下,“人民艺秀场”的舞台没有聚光灯的偏袒——星火乐队带来《如愿》《轻涟》等创新演奏,老兵乐团献上《我和我的祖国》《瑶族舞曲》等经典旋律;12组来自不同行业的市民依次登台,快板说尽市井烟火,昆曲唱活《牡丹亭》的雅韵。“以前总觉得剧场是‘别人的舞台’,今天才发现,我们的故事也能被听见。”一位登台表演的社区阿姨抹着眼泪说。

舞台旁的“非遗文化体验市集”更热闹。来自郑州文化馆的10位非遗传承人支起摊位:线香师傅教孩子们用艾草、檀香调香,“这是老郑州的气味,要慢着点揉”;布艺堆绣的阿姨握着新手的手穿针,“你看,牡丹的花瓣要叠三层,像不像春天里的花骨朵?”泥猴捏制的传承人面前,围了一圈小朋友,“捏个‘黄河泥猴’吧,它手里捧着的,是咱郑州的老故事。”市民李女士带着女儿捏完糖画,糖丝在铁板上拉出“郑州”二字。“可看、可学、可做”的沉浸式体验,让非遗文化从静态展示走向动态传承,让市民在亲手实践中感受非遗魅力与温度。

基层文化服务中心的完善,更让文化触手可及。社区广场、街角公园让普通市民成了文化的“编剧”“导演”“主角”。管城区78岁的王奶奶捧着泛黄的老照片,讲述着德化街的兴衰。“老城墙根儿的故事,得让年轻人听见!”

城市书房里,退休教师陈阿姨给围坐的孩子们讲“郑风”里的草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2000多年前的郑州人,在雨里等朋友,和现在的我们有什么不同?”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孩子们仰起的小脸上,也洒在桌上那本《郑州方言志》的封皮上——这本书收录了“中”“得劲”“木牛”等600多个方言词汇,成了新老郑州人共同的“乡愁词典”。

郑州美术馆新馆的“第七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开展3个月吸引10万观众,郑州博物馆的“创世王都”线上展览让文物“云游”千万家……这些,都是郑州“15分钟文化圈”里最温暖的注脚。

而郑州的文化温度,更藏在“家校社共育”的细节里:学生的“家长护照”上,记录着父子共读《黄帝内经》的笔记;社区里,“小小宣讲员”用童声演绎《山海经》神话;数字平台上,“黄帝文化动画课”让孩子在游戏中了解文明。当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托举文化的火把,每个郑州人手心都攥紧一把文明的种子,等待在未来的春风中破土。

站在二七塔的顶端远眺,虽目之所及有限,但却分明看见:东边中原科技城的玻璃幕墙与西边嵩阳书院的飞檐翘角,正构成时空交错的缩影。这座城,以千年厚重托举现代锋芒,又用现代活力反哺历史深邃。

所谓“人文之城”,大抵如此:它不仅是“斯文在兹”的骄傲,更是“我在其中”的归属;它不仅是“传承有序”的坚守,更是“创新有光”的奔赴。当传统与现代握手,历史与当下共鸣,这座城的魅力,便如黄河水般,奔涌不息,温暖绵长。

本报记者 苏瑜 秦华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