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21版:城澜 郑州日报社成立暨《郑州日报》1/2025-07/01/T21/20250701T21_brief.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天蓝地绿 城在山水诗意间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天蓝地绿 城在山水诗意间
郑州北龙湖 本报记者 李新华 摄
“沿黄最美公路”S312省道 本报记者 马健 摄
郑州黄河湿地公园 本报记者 李新华 摄
美丽晚霞 本报记者 马健 摄
尖岗水库 本报记者 李新华 摄

大河之畔,一座城与河共荣共美;嵩山脚下,一座城与山追青逐绿。

从朋友圈司空见惯的“郑州蓝”,到黄河畔百鸟翔集的“候鸟天堂”;从穿城而过的一渠清水,到蓬勃生长的“无废细胞”;从占比不断提高的纯电汽车,到更绿更美的公园“氧吧”……郑州,这座肩负国家使命的中心城市,正以绿色低碳发展的扎实行动,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深刻印在古老商都的每一寸土地。

持久治污 擦亮绿色发展底色

2025年5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再次为生态文明建设擘画蓝图,强调要“持之以恒加强重点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深化污染防治攻坚,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这一重要指示,如春风化雨,为正在加速崛起的国家中心城市郑州注入了强大的绿色动能。

天蓝地绿,山美水美,绿色始终是郑州最鲜明的发展底色。郑州市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宏图中,奋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绿色传奇”。

持久治污,蓝天碧水成常态。污染防治攻坚战,是郑州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也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这份决心,近十年来矢志不移,治理成效,清晰地镌刻在市民抬头可见的蓝天之上:

天蓝地绿有目共睹。2024年,郑州交出了优良天数231天的成绩单,较2023年增加5天。进入2025年,改善势头更加强劲,全市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11.2%,优良天数达92天,同比增加6天。尤为可贵的是,重污染天数大幅减少至3天,同比减少4天。“郑州蓝”正从“奢侈品”变为“常备品”,市民呼吸之间,真切感受着生态环境一年更比一年好的可喜变化。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持续保持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71.04%。保持全市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已建成76.5公里沿黄生态廊道,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1.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3平方米。

全面绿色转型发展律动强劲。郑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进超低排放改造,绿色低碳转型提速。截至2024年年底,六大高耗能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下降至20.7%,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5%以上。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制造体系77家。建设工业微电网1055个,新能源装机294万千瓦,外电入郑276.9亿千瓦时。据最新数据,新能源装机占比已大幅跃升至22.2%。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正在源源不断地为这座超大城市注入绿色动能,显著降低着发展的“碳足迹”。积极推动全民共建,建成“无废商场”“无废社区”等“无废细胞”741个。

生态文明建设非一日之功,亦非一域之责。全民参与、共建共享才能行稳致远。

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厂、环境监测站……不少环保设施开放成“课堂”,每年吸引近10万人次参观,“透明化”的环保教育,让晦涩的环保知识变得可触可感,极大地提升了市民的生态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培育了深厚的环保土壤。

从“无废细胞”的广泛创建到环保志愿活动的蓬勃开展,从垃圾分类的自觉践行到低碳出行的日益普及,郑州已将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的理念和实践渗透到社会运行的毛细血管,构建起全民参与的绿色生活新风尚,绿色理念浸润人心、生根发芽,逐步汇聚成推动绿色发展的磅礴内生动力。

幸福河湖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夏日的黄河壮阔而美丽,河上万鸟翔集,河畔绿树成林。

今年4月,在郑州黄河湿地,工作人员首次记录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震旦鸦雀。这种中国特有的珍稀鸟种的出现,是郑州黄河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缩影和明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珍稀物种在黄河现身,绿色、干净、美丽、生机勃勃,黄河生态复兴肉眼可见。

作为黄河沿岸重要的国家中心城市,郑州深刻认识到自身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中的核心责任。条条举措,全力守护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协同推进,交出幸福河湖亮眼成绩单:

“水质”稳定优良。水是生命之源,更是生态之基。郑州牢牢守护着两条“生命线”——黄河郑州段和作为“北方水脉”的南水北调干渠,水质长期稳定保持在Ⅱ类,水质清澈洁净,无须复杂处理即可作为饮用水源。

水生态修复力度加大。环城生态水系循环工程全线贯通,每天向城区河道供水超60万立方米,城市生态水质更加清澈。

湿地焕发生机。水质改善引来生态繁荣。位于郑州的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已成为观察生态改善的最佳窗口。169种鸟类的记录早已打破,如今种群数量已跃升至近300种。天鹅翩跹、鹭鸟翔集,广袤的黄河湿地郑州段已然成为名副其实的“候鸟天堂”,生动诠释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郑州实践”。

生态廊道镶绿“母亲河”。一条蜿蜒76.5公里、生机勃勃的沿黄生态廊道已在郑州段建成。它如同一条绿色的丝带,串联起湿地、林地、公园,不仅有效固土护岸、净化水质,更成为市民亲近自然、享受生态福祉的绝佳场所,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直观纽带。

再生水循环破题“水文章”。面对水资源约束,郑州独辟蹊径,深挖再生水的“资源性+能源性”双重价值。通过构建“提能(提升处理标准与规模)—利用(工业、市政、生态补水)—补水(回补河道、地下水)”的闭环体系,积极探索一条高效、可持续的“三水”(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统筹治理新路径,为北方缺水型超大城市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示范引领打造“幸福河湖”:在最新公布的河南省2024年度省级美丽幸福河湖名单中,郑州洛河(巩义市城区段)和郑东新区龙湖双双荣耀入选。洛河的生态修复与亲水空间营造,龙湖水生态景观的成功呈现,共同彰显了郑州全域建设“幸福河湖”的决心与实力。

牢记嘱托 续写生态文明华章

沉甸甸的“绿色成绩单”,是郑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是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坚定担当,更是对千万市民追求美好生活向往的深情回应。面向未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指引下,郑州将继续以绿色为笔,以创新为墨,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征程中,书写更加绚烂壮丽的生态文明新篇章,为绘就美丽中国画卷贡献磅礴的“郑州力量”。

聚焦“两高四着力”,聚焦“十四五”目标任务,坚持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与共,郑州的绿色征程持续深化。

流域治理再攻坚: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为纲,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之以恒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落实落地,持续深化重点流域(尤其是黄河干支流)生态保护治理,强化系统观念,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发展,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黄河安澜泽被中原。

低碳转型再加速:锚定“双碳”目标,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坚持示范引领,培育壮大绿色生产力,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广节能降碳技术,完善绿色交通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新突破,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样板。

生态惠民再提质:持续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拓展蓝绿空间,提升城市公园、绿道、小微绿地等的品质和连通性,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市民享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生态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治理能力再升级:强化科技赋能,提升生态环境监测、预警、治理的智慧化水平;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生态补偿、环保信用等机制;深化公众参与,营造更加浓厚的共建共享氛围,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作战,上下联动凝心聚力共护绿水青山,一幅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生态画卷,正在古老的商都大地徐徐铺展。郑州,正在以生态环境“含金量”提升发展“含绿量”,让绿色成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在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中“挑大梁,走在前”。

本报记者 刘德华 裴其娟 张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