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仲夏,走进中牟新区姚家镇的田间地头,一片片西瓜地宛如绿色的海洋,藤蔓间藏着一个个圆润饱满的西瓜。瓜农穿梭其间,小心翼翼地采摘西瓜,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些西瓜主要销往郑州、洛阳、新乡等周边地区。除了鲜食,一些西瓜还将被加工成西瓜酱等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中牟还将西瓜与当地的文旅资源结合起来,启动了“瓜潮幻乐·趣玩中牟”2025中牟夏日吃瓜大会暨暑期文旅消费季,在产业融合中赋能瓜农增收、丰富游客体验。 将“甜蜜”产业链“玩”出新花样,这是郑州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郑州市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深入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通过片区化推进、全产业链开发、数字化赋能等创新举措,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条,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探索出一条具有郑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规划引领 描绘和美乡村新画卷 清晨,伏羲山薄雾缭绕,一鸣书居的瓦檐还挂着晨露。民宿负责人白艳玲已开始忙碌:“周末房间早订满了,游客冲着伏羲山优美的环境和美食来,村民跟着民宿也富起来了。”伏羲山脚下,这样的精品民宿集群已成为新密西北部的亮丽名片,也折射出新密市乡村特色产业的蓬勃活力。这幅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图景,正是郑州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据郑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郑州市坚持“一片区一特色、一片区一模式”的原则,构建了“1+3+7+N”和美乡村建设规划体系。“1”是制定一个和美乡村片区工作方案,“3”是将全市划分为东部平原、中部丘陵、西部山区三种类型片区,“7”是在七个区县(市)先行启动七大组团建设,“N”是对照不同标准对村庄进行精准定位。这一规划体系打破了行政区划界限,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登封市以环嵩山旅游公路为纽带,将分散的村落串联成线,打造了以响水堂、云顶琼居为引领的民宿集群。唐庄镇王河村利用财政衔接资金建成“醒山民宿”,自运营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1万人次,实现营收300余万元。“以前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现在开起了民宿,日子越来越有奔头。”王河村村民感慨道。 片区化发展不仅让乡村颜值提升,更激活了产业动能。截至2024年底,郑州市累计投入资金超14亿元,乡村精品休闲旅游线路12条,沿黄美丽乡村旅游带、环嵩山组团、长寿山组团、伏羲山组团“一带三组团”基本成型。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933元,90%以上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10万元,383个富裕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百万。 政策赋能 乡村产业振兴“加速跑” 乡村振兴,产业是重中之重。郑州市不断创新政策机制,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出台了《郑州市培育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实施方案》《郑州市关于推动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乡村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 在资金保障方面,郑州市依托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引导各区县(市)谋划实施乡村优势特色产业项目,2021年来,全市实施经营性产业类项目500个,资金规模达14亿元。这些项目的快速建成投用,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拓宽了农民群众就业增收渠道,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新动能。同时,创新设立“一库两员”制度,组建市级乡村产业项目专家库,以“市级观察员”身份监督指导县级项目库论证评审,以“项目指导员”身份对500万元以上拟入库项目进行提级论证,严把项目“入口关”,提升项目质量和效益。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郑州市实施农村人才定向精准培养计划,分产业、分层次、分时段持续开展特色种养殖、乡村旅游、电商等专项技能培训,实施产教融合发展,提高乡村特色产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素养和从业技能水平。同时,开展“头雁南飞助振兴”行动,选派优秀村支部书记赴先进地区跟班历练,提升基层干部的发展能力和水平。 延伸产业链 激活特色产业新动能 夏日,荥阳市高村乡刘沟村的石榴园郁郁葱葱。村民们顶着烈日给软籽石榴除草、浇水,石榴树上已经被套上袋的果实掩映在绿叶之间。3个月后,这些石榴将迎来成熟的季节。鲜艳饱满、红里透亮的石榴不仅吸引游客前来采摘品尝,还将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除了鲜食外,有的石榴还将被加工成石榴汁、石榴酒、石榴面膜等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立足本土资源禀赋,郑州市念好“土”字诀,打好“特”字牌,唱好“产”字歌,扎实做好“土特产”文章。围绕蔬菜、水果、生猪、肉牛等乡村资源,实施了一批设施蔬菜大棚、畜牧养殖棚舍、高效渔业等特色产业项目,推动特色种养业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其中,黄河鲤鱼养殖规模居全国之首,观赏鱼锦鲤年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郑州“168”养殖模式(漏斗形池塘循环水高效养殖技术)在全国推广。 农产品加工业是提升农业附加值、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乡村产业。郑州市坚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理念,全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2024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1800亿元,位居全省首位。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08家,其中产值超50亿元企业4家、20亿元企业10家、10亿元企业20家、上市企业6家。三全、思念在全国速冻食品行业市场占有率超过60%,助力郑州成为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生产、研发基地和物流中心;“红枣第一股”好想你集团是国内最大的枣制品生产加工企业;千味央厨成为国内预制菜行业的领军企业;蜜雪冰城从郑州走向世界,海外门店近5000家。农产品加工业的蓬勃发展,为郑州农业产业链延伸注入强劲动力。 中牟县的草莓产业是全产业链发展的典型代表。中牟县深度挖掘草莓产业优势,累计投入衔接资金3000余万元,建设了以育苗、种植、销售、保鲜分拣、冻干、深加工为一体的草莓全产业链发展体系。目前,中牟已建成多个标准化草莓基地,每年吸引周边7万余名游客入园采摘,实现农户增收20%左右。“现在我们的草莓不仅能鲜食,还能做成草莓干、草莓酱、草莓酒,甚至草莓面膜。产业链拉长了,农民的钱包也鼓起来了。”中牟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 登封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以环嵩山旅游公路和城乡美丽公路为依托,深挖乡村山水风光、村落建筑、乡土文化等特色资源,建设精品民宿、发展乡村旅游。同时,依托当地资源发展蛋鸡、肉牛、高山蔬菜等特色种养业,并推动食品加工产业发展,形成了“种养加”一体化的产业格局。宣化镇的蛋鸡养殖、石道乡的肉牛养殖、大金店镇的高山蔬菜种植等项目已成为当地富民产业的典型。 集群发展 打造现代农业新高地 走进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城,车水马龙,一派繁忙景象。作为中部地区最大的农批市场,这里年交易量达2000万吨,交易额近1000亿元,产品辐射全国乃至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万邦物流城的蓬勃发展,正是郑州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成效的有力证明。 郑州市通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产业园区等举措,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了“龙头引领、集群发展、辐射带动”的良好格局。截至目前,全市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61家,其中国家级14家;累计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0个。这些龙头企业和联合体发挥着“链主”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目前,郑州已经形成数个颇具特色的农业产业集群。新郑市的食品工业企业已达200家,其中规上企业44家,方便食品、枣制品全国市场占有率分别达20%、25%;二七区聚集了近100家食品工业企业,其中规上企业13家;惠济区以三全、思念为龙头,聚集冷链食品企业4家,是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生产、研发基地和物流中心;高新区聚集了太古可乐、千味央厨等多家知名食品制造企业,产业规模近50亿元。这些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协同发展,大大提升了郑州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竞争力。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不仅壮大了企业,更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郑州经开区谢庄村以前是个贫困村,当地盛产芝麻和花生却没有市场。国家级龙头企业三全公司将谢庄村作为帮扶对象,与该村香蕴来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开展合作,解决了芝麻、花生的销路问题,近百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现在在家门口上班,既能照顾家庭,又有稳定收入,日子比以前好多了。”谢庄村村民王大姐说。 郑州市还积极推动农业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发展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在伏羲山片区,借鉴伏羲农场经验,推广数字化种植模式,建设“一村九园”数字乡村样板;在农产品物流领域,万邦集团推广“区块链+溯源系统”模式,实现全链条质量追溯数字化。这些创新举措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提升了产业发展质效。 从新密的伏羲山民宿集群到中牟的草莓基地,从荥阳的石榴产业带到惠济区的速冻食品生产研发基地,郑州正以片区化规划为引领,以产业链延伸为抓手,以产业化集群为支撑,精心描绘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本报记者 武建玲 赵冬 郭涛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