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事关民生福祉,直接体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5年5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提升群众幸福感。 牢记嘱托,心系健康。郑州市卫生健康委主要负责人表示,“两高四着力”饱含对民生福祉的深切关怀,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市卫生健康系统深感使命光荣、重任在肩,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持续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加速推进健康郑州建设,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幸福指数。 以公益导向 推动“三明医改”落地生根 “我们之前从来没有享受过医护到家服务,巩义市人民医院做到了!” 巩义市杜甫街道社区年过八旬的王奶奶,因长期卧床感染褥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主动上门治疗护理,这让其长期在外工作的女儿感动不已。 近年来,郑州市紧紧围绕“大病重病在本省解决,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总要求,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锐意改革、创新突破,推动“三明医改”经验在郑州落地生根,荣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先后获批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区域医疗中心、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等改革经验获国家卫健委肯定推广。 那么,郑州是如何扎实推广“三明医改”经验的?答案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紧盯“建机制、促改革、提能力”目标,聚势“四个强化”、聚力“四个改革”、聚焦“四个延伸”。 ——聚势“四个强化”。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凝聚深化医改、维护人民健康的强大力量,通过强化组织领导、高位推进、部门协同和资金保障,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全力推动示范项目扎实推进。 ——聚力“四个改革”。始终坚持“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通过加大编制人事制度改革、薪酬制度改革、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持续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全力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聚焦“四个延伸”。推动区域医疗中心辐射延伸、城市医疗资源向县级延伸、县级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区域内医疗资源互相延伸,大力构建分级诊疗有序就医新格局。 目前,郑州市建立1个国家中医医学中心、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2个省级医学中心、7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立15家城市医疗集团、8家紧密型医共体,县级“五大中心”90余个,市级远程诊疗中心全面联通医共体。建成基层胸痛、卒中、创伤救治单元94个,村级急救哨点180个。64家医院完成检查检验结果线上线下互认,39家医院开展“护理到家”服务。开通郑州市心理援助24小时服务热线,35家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开设心理门诊。全面推行家庭病床服务,通过“郑好办”App和微信小程序,居民能一键申请家庭病床服务,医护人员能在线录入诊疗信息,已有207家医疗机构开展家庭病床服务,累计建床2429张,建床数全省排名第一。全面推行诊间支付、病区结算等便民就医“少跑腿”“优流程”系列举措,实现“一键申请,服务到家”。 “三明医改”经验在商都大地的开花结果,将为健康郑州建设凝聚起强劲动力。 创新求发展 打造世界中医针灸中心 中医鼻祖“岐伯”现身把脉、体质识别,体验针灸、火龙罐、刮痧等中医疗法,中药茶饮免费喝…… 今年以来,这个古代与现代交织的奇妙场景经常在郑州多个公共场所出现,让广大市民沉浸式感受中医药健康文化的独特韵味与魅力。 作为岐黄文化发祥圣地、《黄帝内经》思想理论形成地,郑州市中医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药材资源丰富,在我国中医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郑州市以传承为根基、以创新为动力,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遵循“市联县、县带乡、乡管村”原则,组建中医医联体、县域中医医共体,实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全覆盖。全市17家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置“治未病科”,推动中医药防控技术、中医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进课堂、进家庭等。 为让中医惠民落到实处,郑州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中医中药进万家”活动,常态化开展中医药健康集市活动,通过专家义诊、中医特色项目体验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内容,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享受到“简、效、廉、验”的中医药特色服务。 2024年以来,郑州市先后与刘保延等14个高层次专家团队签订合作协议;建成国医大师、市级名中医等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42个,遴选建设25个县级名老中医(老药工)传承工作室和15个郑州市中医学术流派工作室,市级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和医务人员培训基地30个;培养中医药和“西学中”高层次人才100名。举办“中原岐黄高端论坛”7期、“郑州中医名家讲堂”8期。市属综合医院(含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全部完成国医苑建设,政府办县级中医院实现全覆盖。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顺利通过中期评估。这些硬核举措有力推动了郑州市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 在今年的全市卫生健康工作会上,郑州市更是提出一个目标,就是将协同推进国家医学中心(中医类)建设,依托郑州市中医院建设世界(中国)中医针灸中心。按照“一年出新出彩、三年基本建成”的目标,打造国际化的针灸临床医学研究和转化推广中心。 此外,郑州市还将加快实施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推动建设“1+6”开放式智慧共享中药房,打造郑州市中医药数智服务平台。持续推进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和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推动国医大师等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引育工作,培养“郑州市中医药学科领军人才”10名,中医临床骨干人才100名、青苗人才200名。建成符合标准的中医馆60个、中医阁300个。 跑出“加速度” 人民群众健康更有保障 “老人家,您这血压都升到150了,需要用药干预啦。”日前,在76岁的市民牛先生家里,来自郑州市二七区福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团队为老人量完血压后,向老人家属细细叮嘱,“平时得给她勤翻身,最好两小时一回,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破溃。” “对于辖区符合住院指征但行动不便的老人,通过家庭病床服务,上门为老人提供综合健康服务。”福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我们重点为辖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健康评估、健康体检等服务,并组建了6支由家庭医生、护士、康复师等组成的服务团队,分片包干开展健康服务。” 这是郑州市卫生健康工作提质增效的一个缩影。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就医更有保障,健康郑州建设跑出“加速度”。 近年来,郑州市持续实施公立医院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市级医院26个提升项目全面推进,8家紧密型医共体全部挂牌实体化运行,市县合作共建36个临床重点专科全面启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普遍达国家基本标准及以上。94%的村卫生室完成公有化改造,全面消除村级医疗服务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家庭医生智能化签约服务全面推行,成立签约团队2965个,签约居民932.64万人,重点人群签约293.5万人,让群众拥有身边的健康管家,人民群众享受到越来越方便、快捷、优质的医疗服务。 为进一步持续聚焦基层,巩固提升基层服务基础,2025年,郑州市加快打造惠济、上街、高新、经开4个医疗集团建设样板。在县域医共体建设方面,所有医共体全部达到紧密型标准,推进紧密型乡村一体化管理。乡镇卫生院远程影像、远程心电覆盖率提升至90%以上。在医共体、医疗集团铺设远程智能会诊系统,对基层开展在线业务帮扶指导。每个县(市)打造1~2所具备“五结合”服务功能的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基本达到二级医院服务能力。推动二级以上医院全科医生作为家庭医生或加入基层家庭医生团队,为80岁以上签约老年人提供居家药学、护理等服务。 与此同时,郑州市将持续推进重大信息化项目建设,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完成国家批复3~5年建设目标,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加快推进区域远程会诊中心、信息共享+5G远程手术中心建设。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协同能力,着力打造“云诊疗、云家医、云平台、云医院、云服务”等智慧健康“五朵云”。落实“人工智能+医疗健康”行动,发展智能健康管理、智能临床辅助诊断等应用场景。 “朝夕共美好” 全方位呵护“全周期”健康 为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医改发展成果,针对妇女儿童、困难人群以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健康,郑州市精准施策,全方位呵护群众全生命周期健康。 数据显示,2024年郑州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成效明显。全市新增21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建成老年医学科,3家老年病医院挂牌成立。新增标准化安宁疗护中心(病区)12个、床位156张。新增老年友善医疗机构36家、儿童友好医院26家。22个社区(乡镇)纳入全省“全链式”医养结合服务模式试点单位。持续开展产前和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等民生项目。实施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全市每千人口托位数4.8个,普惠托位占比达76%。保障计划生育扶助人员94万余人。开展“两癌”、脑卒中和肺癌等免费筛查45.2万人次。各县(市)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两个中心”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 “一老一幼”,一头连着“夕阳”,一头托着“朝阳”,事关千家万户。 今年,郑州市卫生健康工作会提出,鼓励引导更多医疗机构转型为老年医院、康复护理机构,力争各县(市)均设置(挂牌)1所老年病医院。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老年医疗、康复、护理床位占比,全市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设置比例达85%以上。开展婴幼儿普惠托育专项行动,每个区县(市)至少办一所普惠托育机构,全市普惠托位占比达90%以上。大力发展用人单位办托、社区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等多种模式,推动托幼一体化建设。推进卫健系统开办托育机构。持续推进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创建国家和省级妇幼特色专科,建设儿童友好医院、生育友好医院和省级妇幼健康区域医疗中心。 此外,以国家“儿科、精神卫生服务年”为抓手,持续加强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建设,推动儿科服务实现广泛覆盖,90%以上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够提供儿科服务。推动公立医院开展心理门诊和睡眠门诊服务,举办不少于100次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推进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化管理与治疗,加强精神卫生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争取省级精神卫生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 小切口着眼 “一站式”提升就医幸福感 “周三做手术,周五早上就能出院,如今住院治疗如此便捷高效。”5月23日,在郑州市中心医院,办完出院手续后,市民王女士对这次就诊体验连声赞叹。 王女士今年47岁,因为患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前来就诊,被告知需要做手术。王女士很踌躇,因为每年5月,都是她工作最为忙碌的时期。 坐诊医生依据病情综合评估为王女士开具了预住院通知单。随即,王女士在医院住院服务中心“一站式”完成了入院手续等一系列必要流程,避免多跑路、多排队。5月21日手术当天,王女士一早就住院并进行膝关节单髁置换术。5月22日下午,她接到了出院通知。5月23日上午,王女士“一站式”办理出院手续后,当天下午就投入线上办公。 事实上,王女士的赞叹是许多市民的共同感受,也是郑州市深度推行便民就医服务的一个片段。 近年来,郑州市从群众看病就医的“关键小事”入手,不断优化群众看病就医全流程:会诊转诊“一站式”、院内智能导航、门诊患者医技检查24小时内完成、医保电子凭证全场景应用、诊间支付、病区结算、病案复印线上线下一体化……在全省统一部署下,逐步深入、梯次推进便民就医“少跑腿”“优流程”“提质量”“强能力”等四批28项举措。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项目达230项,全市三级医院、二级公立医院覆盖率达100%,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医检互认185.5万次,互认率73%,为患者节约费用5145.6万元,有效减轻患者看病就医负担。推行家庭病床、“豫健护理到家”服务,目前,我市已有40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入驻“豫健护理到家”服务平台,入驻护士6044人,累计完成服务7614单,位居全省前列。拓展延伸日间手术服务,已开展病种412种,术式增至804种,累计开展21万余例。 群众需求是导向。今后,郑州市还将在便民就医“少跑腿”“优流程”“提质量”举措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便民就医“强能力”系列举措,小切口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题。不断扩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范围,持续推进“护理到家”和“家庭病床”服务。推动取消门诊预交金,医疗机构将患者住院预交金降至同病种个人自付平均水平,打造特色便民就医服务品牌,人民群众的健康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唯有实干方能不负殷殷嘱托,唯有奋进才能担起新的使命。郑州市卫生健康系统攻坚克难、勇毅前行,不断推动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郑州新篇章提供坚实健康之基。 本报记者 汪辉 文 通讯员 林昆 图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