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4下一版
习近平《弘扬“中国-中亚精神” 推动地区合作高质量发展
——在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上的主旨发言》单行本出版
从厦门之兴看中国之治
郑州18项举措激活科技
金融创新发展“一池春水”
强化主体责任 深化专项整治 构建长效机制
为加快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作风保障
传达学习贯彻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
营造环境支撑高效能治理
文旅融合共赴“诗与远方”
河南首只低空产业基金完成备案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从厦门之兴看中国之治
——习近平同志领导编制《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启示录

新华社记者 朱基钗 郑良 刘红霞 严赋憬 吴剑锋

任何伟大的理论,都能找到思想和实践的源流。

40年前,改革开放浪潮初起,习近平同志前往厦门工作,“第一次直接参与沿海发达地区的改革开放,第一次亲历城市的建设和管理”。

当年,习近平同志领导编制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指明厦门永续发展之路,成为中国地方政府最早编制的一个纵跨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

如今,全面深化改革大潮澎湃,“海风海浪依旧,厦门却已旧貌换新颜”,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中国式现代化气象万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引领全党科学制定“十五五”规划,擘画接续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蓝图。

从一城之兴到一国之治,从地方发展战略到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从改革开放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时间,见证思想演进的恢宏脉络,书写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绚丽诗篇。

(一)长远考虑 统筹全局

“我们从事现代化经济建设,要有长远考虑,统筹全局,不能只顾眼前,临事应付,那样会事倍功半,甚至会迷失方向,把握不住全局的主动权。”

2024年10月16日,在全党上下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热潮中,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厦门考察。

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果展,一本蓝色封皮、300多页厚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仔细翻阅,往事如潮,涌上心头,总书记感慨系之:“我们在这里参与了创业,如今的发展,比我们当时想象的还要好。”

那是1985年,国务院批准将厦门经济特区范围由此前的2.5平方公里扩大到全岛131平方公里,逐步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

厦门发展,来到了一个重要历史关口。也正是这年夏天,习近平同志从河北正定南下,担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

对于经济特区初创期的厦门,自由港怎么搞?人员如何自由进出?金融、货币政策什么样?国内没有经验可循,大家心里没有底。

有人盲目乐观,想着只要照搬新加坡或香港模式,厦门很快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有一些悲观论调,认为厦门经济底子弱,海防任务又吃重,短时间恐难有较大突破。

如何完整准确把握贯彻党中央意图,把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习近平同志深入调研、冷静思考,提出制定一个中长期的发展战略。

“我们从事现代化经济建设,要有长远考虑,统筹全局,不能只顾眼前,临事应付,那样会事倍功半,甚至会迷失方向,把握不住全局的主动权。”习近平同志1986年7月30日在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课题专职人员动员和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至今仍发人深省、振聋发聩。

随后,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办公室(市战略办)正式成立,在习近平同志直接领导下工作。

“习近平同志对厦门的贡献,不只在于一栋楼、一条路、一座桥,而是长远性、方向性、全局性的贡献。”谈及这段“创业史”,时任厦门市计委副主任、现年近90岁的发展战略三名主编之一郑金沐仍难掩激动。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

把厦门置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全国改革开放的大局中来谋划,这是习近平同志领导制定发展战略的明确原则。 (下转四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