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志刚
周四清晨,中原区建设路街道桐柏路191号院的居民聚在梧桐树下。“电梯装不装?费用怎么摊?”在计划路社区党委书记贺志强的组织下,一场“遇四说事儿日”议事会开场了。
这个由建设路街道网格党支部发起的自治平台,2025年已化解社区矛盾23起。从曾经矛盾纠纷不断,到邻里和谐和睦,欢声笑语不断。转变,来自党建引领网格化高效能治理的实践创新。建设路街道通过构建“前端融合、中端规范、后端提升”的治理闭环,谱写着基层善治的新篇章。
“过去综治中心管矛盾、城管办管环境,现在城运大屏一开,所有问题尽收眼底。”在建设路街道城运中心,中原区建设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杨艺介绍了整合多部门数据的网格化平台。建设路街道是中原区最早成立的办事处,老旧小区多、中老年人多,2024年中原区委“平安建设融入网格化治理”工作部署后,该街道以思想、阵地、业务“三融合”破局,推动综治中心与城运中心合署办公,整合司法调解员、网格员、五老人员等多元力量交叉任职,打破了“平安”与“网格”双线作战模式,合二为一、同频共振,搭牢平安建设指挥台。一年时间,调解成功率达97%,群众满意度达99.5%,“遇建心安”等特色调解室应运而生。
“嘀——”一个凌晨,市场街78号院的烟感报警器骤响。网格员5分钟到场、消防8分钟处置,独居老人因烟头引发的火情被及时扑灭。“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模式在应对突发事件上效果明显。
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建设路街道党工委还创新推出以网格搭台、用数字赋能,创新构建“三圈五步”矛盾排查调处工作法。“过去调解靠经验,现在有标准化流程图”。杨艺介绍,“三类调解法”中,家庭矛盾用“情”(邻里调解小组)、物业纠纷讲“理”(法官远程调解)、劳资争议依“法”(多部门联席会)。针对建设西路100号院电梯加装施工方突然撤场难题,用此方法将这项“急难愁盼问题”有效解决。2024年,该模式推动建设路街道信访数下降33%,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万人治安案件立案数分别下降18%、25.8%。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