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县区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惠济:文化产业绽芳华
政企同心谋发展 携手共筑新篇章
当好商户“店小二” 做好发展“助推器”
农技专家田间地头“传经”
为农业提质增效注入动力
二七区刺绣园 纳凉休闲好去处
“组团式服务”解难题 为企业发展增添助力
应急培训筑牢生命防线
“蜂王”沙岗:三十年“与蜂共舞”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蜂王”沙岗:三十年“与蜂共舞”

本报记者 张朝晖 通讯员 张彪 徐少杰 文/图

“20多年前从万胜村东到东漳(今雁鸣湖)、西到万滩、东西差不多有30里长。有六七里宽,一望无际都是洋槐树林。每到花开时节,院里村里,路上街上,都是槐花的甜香味。”8月1日上午,记者在中牟新区大孟街道办事处万胜村采访养蜂专业户沙岗(如图),他回忆起当年万胜村的养蜂盛况。“万胜村几乎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摆着十几个蜂箱,一天到晚村子里都是嘤嘤嘤嘤的蜜蜂叫声。我家和村里的乡亲一样,每年就靠着养的十几箱蜂维持生活。”

沙岗是中牟新区大孟街道办事处万胜村人,今年42岁。他从六七岁就跟着父亲学养蜂。沙岗记得小时候家里养了有20箱蜜蜂,父亲每天蹲在蜂箱跟前观察蜂箱,他就趴在父亲脊背上学着父亲的样子看蜂箱,看在蜂箱外爬行的蜜蜂,父亲打蜜时,他也比葫芦画瓢模仿着,成了少年养蜂者。

沙岗说那个年代养蜂打蜜只为养家糊口,每年4月出蜜,6月开始卖蜜,一直卖到冬天。“我家卖蜜最好的一天才卖二三十块钱,养蜂的自己都不舍得喝,哪像现在的人都拿蜂蜜冲水喝。”沙岗说。

2002年,沙岗退伍返乡,正式接受父亲的衣钵,此时广袤的洋槐树林已经不复存在,所幸家里还有20多亩果园,果树需要授粉蜂,沙岗深思熟虑后决定扩大养蜂规模,这时家里还有父亲的50个蜂箱。沙岗开始“育王”。

培养一个好“蜂王”不容易,首先不能在原蜂箱产生,只能异地培育,然后空降。15天出房,一周后交尾,再过3天“蜂王”登基,荣登大典,生儿育女,所以说一个蜂箱就是一个家,“蜂王”即家长,这个家实行家长制。记者采访了解到,周边有沙坡池、枣林朱、冯庄等村的养蜂人,好多来请沙岗帮他们培养“蜂王”。

沙岗说“蜂王”的寿命较之一般蜜蜂更长,能活3年,但是只能让它任职1年就得淘汰,负责小蜂群。“蜂王”老弱往往会引发群峰哗变,如果不能及时发现,群峰就会造反,它们会把“蜂王”逐出蜂箱,然后再拥立一个“蜂王”,所以养蜂人要明察秋毫,及时发现,及时处置。

除了自己养蜂,助人培养“蜂王”,沙岗还有一项“托管”业务,每年4月到8月,周边有不少养蜂人请沙岗帮他们“托管”蜂箱,“平均每年不低于180箱,都是乡邻,人不亲行亲,咱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沙岗说。

弹指20多年过去,沙岗和妻子联袂成立了合作社,养蜂产蜜业已成为合作社的一项支柱产品,沙岗仍然坚守7月后不再打蜜的信条。“3月到6月是蜂蜜的盛产期,上半年紧锣密鼓打蜜,下半年就要让蜜蜂休养生息,追花夺蜜保证不了蜂蜜的纯度。”沙岗说。今年上半年沙岗的蜂场产油菜花蜜18000多斤、槐花蜜9000多斤。油菜花蜜是6500~7000元每吨,槐花蜜是6500~8000元每吨。“未来我们计划重点发展授粉蜂、蜂蜜深加工、蜂文化研学这三方面。”沙岗说。

记者请教沙岗如何识别真假蜂蜜,沙岗笑着说,手指头对儿上,俩手搓一下,如果说拉手,就是掺假了。真蜂蜜搓搓不拿手,会被吸收。再一个就是在瓶里倒点矿泉水,蜂蜜往里一倒,再晃一晃,真蜂蜜有点儿混,而且沫落得很慢。假蜂蜜晃了之后,沫落得快,那水也清凉。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