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清廉不清廉关键看“节点”
仅倡议“无手机”课堂还远远不够
质疑分时免票 不如推广“嵩县模式”
为“脚尖上的中国”腾个地方
布鞋院士走红的意味
“净网”需要社会合力
跪求
书籍是可栖居的精神家园
官员退出制还须精细化
被逼出来的也要纠正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清廉不清廉关键看“节点”

日前中央纪委有关负责人透露,鉴于五一将至,“四风”问题将有所反弹,变相的公款送礼、公款旅游、公款吃喝、收受礼金问题可能会再次抬头。因此,有关部门将加大打击力度,同时在网站上设立曝光台,引导群众举报党员领导干部违反八项规定的问题,形成有力震慑,坚决防止反弹。(4月22日《人民日报》)

以往的腐败案件表明,节日期间是领导干部易被腐蚀的“高发期”。从近些年审理的职务犯罪和腐败受贿案件看,许多受贿行为大多是发生在逢年过节这个“节点”上。为感谢官员在平时因职务关系给予的方便或关照,行贿者就以五一、中秋、国庆、元旦、春节等这些“节点”为契机,给官员送“礼”,出现了送礼者堂而皇之,收礼者心安理得的不良风气,群众对“节点腐败”深恶痛绝。

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不断加大整风反腐败力度,特别是狠抓“节点防腐”,大家有目共睹。比如去年根据不同“节点”,中央纪检监察机关出台不同的应时反腐规定:中秋国庆,禁止用公款送月饼等;元旦前,严禁用公款购买、印制、邮寄、赠送贺年卡、明信片、年历等;春节前,明令禁止用公款购买烟花爆竹、烟酒、食品等年货……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严格廉洁自律。这一反腐新招具有一定的“杀伤力”和震慑力,使“节点”送礼歪风大为收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收到实效,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也为之一新。

由此可见,清廉不清廉,关键看“节点”。 遏制“节日腐败”,人人有责。严防节日腐败,是对国家、人民、社会、家庭和干部负责,也是“治病救人”,把腐败消灭在萌芽状态的良策。为什么有的领导干部过节会犯“糊涂”?为什么一些别有用心者平时送礼很难,而过节时却能轻易如愿?这是因为复杂的社会原因与传统文化习俗所致,有些人把过节送礼当成“人情往来”和“感情投资”,长此以往,节日就成了行贿受贿的好时机。那些温情脉脉的“礼尚往来”和“人情交往”,恰恰是裹着“糖衣”礼仪的权钱交易,不断击中一些意志薄弱的领导干部,他们纷纷倒在节日腐败的温床上不能自拔,直至身败名裂。

廉不廉,看节日。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防止“节点腐败”,应时刻牢记党的宗旨,率先垂范,秉公用权,廉洁自律。其实,从古到今都重视“节点防腐”。如大宋丞相包公有句台词:“清廉不清廉,官场年关看”。包公布衣打扮“抓现行”,常使贪官污吏目瞪口呆,心惊胆战;乾隆皇帝微服私访,常令大小王府年关大门紧闭,生怕有人送礼,丢了自己头上乌纱。而今党中央同样把“节点”作为反腐倡廉的“前沿阵地”,不管是谁,违法了都要受到党纪、政纪和法律的严惩。

“节点腐败”虽发生在少数干部身上,但它的危害不可小觑。这类毒化社会风气的“节点腐败”, 成了难以医治的“社会痼疾”,严重败坏党风、民风和社会风气。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铁腕狠治,铲除这一危害社会的“毒瘤”。笔者认为,根除“节点腐败”,不能靠节前抓一阵子,“临时抱佛脚”的做法要不得。今年“五一”前,中央专门提出要把“节点防腐”常态化,这不失为一着“反腐好棋”。为防止一阵风,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节点腐败”,关键是要建立长效监督制约机制,逐步健全完善党内外监督、人大监督、上下级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监督制度,下大气力,从“节点”入手抓清廉,坚持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抓下去,一年接着一年地搞整治,对“节点腐败”问题要一查到底,决不手软,抓住防腐祛疾的关键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确保干部队伍风清气正。 焦豫安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