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随笔
节气联拾趣
添春色·红军长征
虽有小忿 不废懿亲
《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始末》
做人不可 “忘八端”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文苑撷英
节气联拾趣

彭才国

节气是我国一部简要的农事历,为世界所仅有。对联则是我国独有的文字艺术形式。农历二十四节气与对联巧妙嫁接时,便产生节气联,如“夏至有雷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清明高粱小满谷;芒种芝麻夏至豆”。这类对联造句自然,精巧别致。在我国对联中,以节气为题材的对联不多,但很精彩,有的还含着一段故事呢。

有这样一副具有文学性和科学性的对联:“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三年一闰五年再闰阴阳无差无错。”上联不仅指出了春分和秋分这两个节气所在的月份,而且把这两个月份的时间特点讲得清清楚楚,即二八月是昼夜相平。下联则换了另一个角度,道出了农历闰年的规律性,其科学性也是毋庸置疑的。

另有一副对联做得则更为奇妙:“霜降如小雪;春分不大寒。”这一联总共只有10字,却包容了4个节气,上联中的两个节气名称用一个“如”字相连接,即变成了“联中有景”,让人欣赏到了一副秋冬时节的“霜晨图”,下联中间的“不”字写得十分巧妙传神,与后面的“大寒”相连,把春分时节乍暖还寒的气候特点准确而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相传,古时一姓陈的才子,常与一姓李的才子作对互娱,一年清明节,两人路过一湖畔,姓陈的才子吟道:“日临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姓李的才子也不甘示弱,脱口而出:“风起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两人不禁相视一笑。上联巧嵌“端午”“清明”“重阳”三个节日(视“清明”为节日),下联巧嵌“大寒”“霜降”“小雪”三个节气,上联是丽日,下联是风雪,景观不同,对比鲜明,可谓构思巧妙,独具匠心。

有趣的是,明代有一位学台,在浙江天台山游览时,夜宿山中茅屋。次日晨起,见茅屋一片白霜,心有所感随口吟出上联:“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小雪。”联中嵌有三个节气,一气呵成,毫无痕迹,流畅自然,好一幅“山村霜晨图”。吟罢想了很久续不上下联,一时便成为绝对。直至近代,才由浙江的赵恭沛对出下联:“今朝惊蛰,春分时雨到清明。”联语中一样三个节气,对得十分工整,描绘出一幅“清明上河图”来。

又传说明代江南有一位进士出身的知府,颇有文才,善对联。一日,他出外郊游,有一位农民手扶犁杖,在道旁出一上联求对:“一犁耕破路边土,今日芒种。”知府沉思片刻,对出下联:“双手捧住炉中火,明朝大寒。”上下联语工整,各含一个节气,同时也体现了各人不同的身份。

原明朝大臣,后降清的洪承畴,在“谷雨”那天与人下棋时对了一副对联,云:“一局妙棋,今日几乎忘谷雨;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上联是洪承畴所出,下联为同弈者所对。意在讽刺洪失义辱节,一语双关,深藏讽意。

清代文人闵鄂之自幼喜欢作对,常常是出口成章,闭口成对。有一年元宵节,他随父乘船到毛尚书家做客。毛尚书命家人张灯结彩,敲锣打鼓,又请做陪的幕僚出联属对,以助雅兴。席间,你出一联,我答一联,好不热闹。这时,毛尚书提议以元宵夜为题属对。时逢那夜乌云遮月,一幕僚望着辉煌的灯火说道:“元宵不见月,点几盏灯为河山生色。”闵鄂之听到鼓声阵阵心中一动,于是上前高声对道:“惊蛰未闻雷,击数声鼓代天地宣威。”满座宾客齐声叫妙。

我国古代还有一种节气联,联语中虽然没有嵌进节气名称,但一笔一画都与节气有关联,这就是“消寒迎春联”。

比如“屋后流泉幽咽思香草;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故城秋荒屏栏树枯荣;庭院春幽挟巷草重茵。”“幽柏玲珑浓荫送秋残;柔柳轻盈香茗贺春临。”这几副对联联语中虽未嵌有节气名称,但一笔一画却与节气有关。此节气联的每个字都是九画(“后”和“风”字用繁体字),上下联语各有81画,其书写的方法是从每年冬至,(即“一九”的第一天开始,到“九九”的最后一天,)每日上下联各写一笔,写完九九八十一日,正好到了春分,此时整副联语写成了,也寒消了,春来了。因此,此联语可称“消寒迎春联”。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