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化产业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郑州市第二届硬笔 书法大赛邀你参加
又一国际影展即将在郑州开幕
中原戏剧 戏曲文物 整理出版工程启动
让“花儿”更美绽放 让“歌声”更远飘扬
惠济区文化馆艺术讲堂开讲
文化学者“论道嵩山”
人族猿族大决战一触即发
青年狄仁杰荧屏探案忙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让“花儿”更美绽放 让“歌声”更远飘扬
——本报连载作品《花儿与歌声》入选“五个一工程”奖
孟宪明

本报记者 秦华 文 李焱 图

《花儿与歌声》获奖了!这部本报连载力推、隆重评荐,由“文学豫军”中的儿童文学作家孟宪明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一举荣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可谓实至名归。这部继获得国际大奖的《念书的孩子》和《青石臼》之后,被称为孟宪明“乡童三部曲”收官之作的长篇小说,生动细腻地反映了当下留守儿童学校生活,是全国67部入选作品中为数不多的儿童文学作品,也是我省两部获奖作品之一。

八年磨一剑,聚焦留守儿童

由海燕出版社出版的《花儿与歌声》是一级作家、民俗学家、编剧孟宪明“八年磨一剑”的作品。作品以11岁留守男孩范大强离家出走遇到了盲妹妹心明并带她走进学校为开端,通过一个个活灵活现、引人入胜的故事叙述,深情描写了留守儿童与乡村老师之间的真挚情感。

创作出这样真实感人、贴近现实的故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孟宪明为此足足准备了8年的时间。为了更贴近留守儿童的真实现状,民办教师出身的孟宪明无数次走访乡村学校、留守家庭、盲聋哑康复中心等地,深入了解孩子们的生存状态,亲切倾听他们的心声。他将多年积累的素材,娓娓诉诸笔端,书中,孩子们单薄的身影、渴望的眼神,他们像野草一样卑微而强大的精神,以及质朴、真诚的情感令人读来感动不已。

传递正能量,将温暖播向四方

作为省会主流媒体,本报长期以来一直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不断宣传、推广那些蕴含正能量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学作品,并策划“世界读书日”报道,推出“喇叭花荐书榜”栏目,为营造书香社会添砖加瓦。

这部传递着真善美的《花儿与歌声》同样得到了本报的长期关注与不吝版面的宣传。自该书出版出来,本报对其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宣传与报道,不仅刊发了书籍出版消息、作者孟宪明专访、知名评论家书评等,《郑风》版还于5月15日至9月6日对《花儿与歌声》进行了长达4个月、共计45期的连载,将书中的善良、宽容、正直、乐观等美好情愫传播得更远,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除了报道与连载,为了加强与读者的互动,让更多的城市小读者了解同龄留守小伙伴们的真实生活,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后,本报还联合海燕出版社发起“吹响你的喇叭花”活动,为上百名小读者赠送了《花儿与歌声》新书,并从上百篇小读者征文中选出了《花儿般的魅力校园》等7篇佳作,以整版的篇幅集中刊发在6月2日的《郑风》版,给孩子们献上了一款非同一般的“六一”礼物。许多家长和小读者反映,活动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将城市小读者和留守儿童的心拉得更近。

为少儿写作,埋下美好的种子

近年来,孟宪明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儿童文学的创作上,《双筒望远镜》《念书的孩子》等佳作不断问世,其中,《念书的孩子》被改编成电影并获得美国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电影奖”,唤起了更多人对儿童群体的关注。

“这些年来,我写过残疾儿童、留守儿童等,包括《花儿与歌声》中的盲妮儿心明。我多次检讨过我的创作心理,我为什么赖在童年不愿意长大,我为什么没见过这些残疾孩子却流着泪在写他们,我为什么一次又一次被自己感动?”谈到为什么偏爱儿童文学创作,孟宪明谈到,文学是弱者的倾诉,需要永远站在弱者的立场发言,而儿童是弱者中的弱者,正是弱这条又细又弯又悠长绵软的小径,带他寻找着通向文学的光明之路,“儿时是人生的早春,到处都茂盛着新绿,我很乐意为少儿写作,为他们带来些许春光。”

对美好的向往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孟宪明通过手中的笔,在少儿的心中埋下一颗真、善、美的种子。随着《花儿与歌声》此次成功入选“五个一工程”,它的故事还将传播到更多地方、温暖更多读者的心田。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