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鹊桥仙(书法) 马俊明
一生干好一件事
猪头肉
另一个陈世美
《软刺》 关于成长的“非主流”故事
燕山小景 (国画) 杨天增
感恩一柄锄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二、治黄伟绩

1344年5月,黄河决河改道。河水在山东曹县向北冲决白茅堤,平地水深二丈有余。六月,又向北冲决金堤,沿岸州县皆遭水患。今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交界地区成为千里泽国。

1348年2月,元政府任命贾鲁为都水使者,次年五月,立山东、河南等处行都水监,专治河患。

此间,贾鲁“考察地形,备其要害”。循行河道,往返数千里,掌握了河患的要害所在,他将观察所见绘成图,并提出两种治河方案:“一是修筑北堤,以制横溃;一是疏塞并举,挽河东行,以复故道。”最后朝廷决定采用后一方案。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初四,诏命贾鲁为工部尚书、充总治河防使,进秩二品,授以银印。征发民工15万,军士两万,开始了黄河治理史上的著名的“贾鲁治河”。

贾鲁敏达干练,竭诚行事。他面对奔腾咆哮的黄河,采取疏、浚、塞并举的方略,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在堵截山东曹县黄菱岗大堤决口时,因决口势大,又遇秋汛,河口刷岸北行,回旋急,难以堵截,贾鲁用27艘大船做一“方舟”,方舟装石,依次下沉,层层筑起“石船大堤”,大堤合龙时,水势猛急,若自天降,怒吼咆哮,犹撼船堤,“观者股栗,众议腾沸”。贾鲁临危不惧、指挥若定,对施工人员“日加奖谕,辞旨恳切,众皆感激赴工”。经过惊心动魄的大搏斗,终于完成了黄陵岗浩大截流工程。

治河工程从四月二十二日兴工,七月就凿成河道280多里,八月将河水决流引入新挖河道,九月通行舟楫,十一月筑成诸堤,全线完工,使河复归故道,南流合淮入海,治河大功告成。贾鲁回朝,向顺帝上《河平图》。

贾鲁的治河方略是在充分了解和掌握黄河特性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再加上他能大胆地使用非常规措施(沉船堵口),显现了超凡的智慧和过人的胆识,成为我国水利史上黄河治理的一个标杆性人物。

三、元朝的掘墓人

贾鲁的治河工程,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也间接地给腐朽的元王朝统治敲响了丧钟。

元朝经过100多年的演变,到了末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趋尖锐。虽然顺帝力图通过变革挽救元朝的灭亡,无奈元帝国已是病入膏肓、积重难返。整个帝国大厦千疮百孔、摇摇欲坠。

就在贾鲁开始提出治河措施时,元朝的另一位大臣成遵及大司农秃鲁就极力反对,原因很简单:其一是国家财力严重不足,难以支付高昂庞大的工程费用;其次是各地反抗元朝统治的力量正在渐渐膨胀、暗潮涌动,如果这些人聚集起来,后果不堪设想。然而,元末有一位受人尊敬爱戴的当权者,就是那位以大义灭亲而著名的脱脱丞相,为了拯救饿殍遍野的灾区人民和答复各地雪片般的救灾申请,义无反顾地让贾鲁去实施了这项工程。

正如成尊预料的那样,地方贪官强逼民众出河工、克扣工程饷银的做法,给本来就干柴烈火、受苦受难的民众一个爆发的借口。一个叫韩山童的河工率先举起了反元大旗(红巾军),庞大的元帝国在此起彼伏的起义声浪中,渐渐走向了灭亡,一项泽被后世的水利工程,却戏剧性地演变成了引爆汉民族怒火的导火索,贾鲁和那位有作为的丞相脱脱都相继成了元朝的殉葬品,不自觉地扮演了元朝终结者的角色,使人们由衷地叹息上天的造化弄人。

贾鲁与贾鲁河

贾鲁河是淮河主要支流,由古鸿沟、汴水演变而来,曾用名郑水、浪荡渠、惠民河等,是一条发源于河南新密的河流,途经郑州、中牟、开封、尉氏至周口注入沙颍河,全长246公里,主要支流有金水河、索须河、熊儿河、七里河、东风渠等,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时贾鲁河水量较大,可以航运,是著名的漕运黄金河道。

北宋时期的开封一带人口众多、商业密布,为解决城中百姓的粮食和生活用水问题,政府先后开凿、疏浚了汴、惠民、金水和广济四渠,并称"漕运四渠"。当时的惠民河是仅次于汴河的第二大运河,它主要运输江淮地区所提供的粮食和其他物资,其航道入淮后向南可直达长江下游地区。得漕运之利,河岸两旁的村镇也逐渐繁荣,这其中就包括人们所熟知的历史名镇——朱仙镇,此镇因濒临运河,又与当时的大都市开封毗邻,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因而舟楫穿梭,人流往来,甚是繁荣。然而到了金元时期,由于政治中心北移,元世祖忽必烈又对京杭大运河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和延伸,惠民河便逐渐失去了漕运的功能,加之后来黄河屡次南决,惠民河也随着洪水的泛滥而淤废。

元朝至正年间,已经淤废的古运河,又被引入新的水源,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这要感谢本文的主人公——贾鲁。

据说贾鲁为了找到水患发生的原因所在,曾沿着黄河水道不辞劳苦往返数千里以勘察地形、水势。凭借着长期的实地考察和多年的治河经验,他逐渐积累了一套自己的"治黄方略"。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55岁的贾鲁受命于危难,出任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带领数十万民工,堵决口修堤坝,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平息水患,成就了千秋功业。

贾鲁在堵住决口的同时,疏通了故道、开凿了新河道,这其中就包括他从密县凿渠引水,经郑州、中牟,折向南而至开封,而后入古运河,直达周口入淮河,这正是今天的贾鲁河的流向。

清光绪年间《祥符县志》记载:“元末,贾鲁南自郑州疏汴,历中牟、祥符西南境之朱仙镇,经吕蒙潭至周家口,会沙、涡、汝、颍诸水,以达于淮,其河既汴蔡之分派也。因贾鲁治之,随以名河。”

贾鲁此举不但平息了水患,也复兴了开封一带的漕运,商业也很快兴盛起来,朱仙镇就是在这之后迅速繁荣,盛极一时,是当时华北地区最大的水运码头,成为享誉全国的四大商业名镇之一。距离朱仙镇200里地的周家口市场(今周口)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成为与朱仙镇并举的商业重镇。豫人感谢贾鲁的恩德,为了永远纪念这位水利专家、治黄专家,便把重新疏通的运河改称"贾鲁河"。

贾鲁河滔滔流淌两千多年,尽管时至今日由于诸多原因,面临很多困难,但是,一代良臣贾鲁治河的丰功伟绩将由这条河流传承下来,铭记在后人的心中! (全文完)

从下期起,本报将连载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作家石一枫的最新长篇小说《借命而生》,小说从一桩1988年的盗窃案写起,时间跨越30年……评论界将这部小说称为“中国版《肖申克的救赎》”,讲的都是“在绝境中不言放弃,仍然向命运求生,小人物也想做英雄”的精彩故事。敬请读者垂注。

22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