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探访济水之源
戏曲艺术与孝道
出 卖
罗汉图(国画) 李学峰
麻雀在乡下陪着父亲
奶奶的桥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戏曲艺术与孝道

♣ 韦有义

前年清明节,我回了一趟豫西洛宁老家。在堂前祭祖的时候,年逾古稀的胞兄播放了一段家乡流传的老调曲子。在香火袅袅戏曲声声的氛围中,我心中一震,泪眼蒙眬。这时候我仿佛走进了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的生前岁月,也觉得更加接近了他们的灵魂……

当代多种先进媒体的发展介入,打破戏曲舞台昔日一支独大的地位并不奇怪。奇怪的是在西方文化汹涌而入、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冲击得七零八落、断裂断层之后,庸俗不堪的泛娱乐化乱象,堂而皇之地占据了一个时期的文化主流。洋节盛行,追逐无聊;戏说历史,颠覆经典。国人们就是在这种嘻嘻哈哈的快餐文化、垃圾文化中渐渐麻木起来,疏淡、冷漠,以致抛弃了我们曾经引以为豪、当作精神食粮的戏曲艺术。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想想我们中原大地在那兵荒马乱、“水旱蝗汤”的苦难岁月里,不管是豫剧、曲剧、越调、大平调、宛梆、怀梆、道情戏、二夹弦以及坠子书等,它们以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无穷魅力,以遍地花开、面向大众的公开娱乐方式,将戏曲艺术像阳光雨露一样撒向了人间。它不管男女老少,也不论贫富贵贱,不离不弃地陪伴着我们的先人走过了年年岁岁,它给我们先人带来了无尽的慰藉、快乐和享受。作为后人来讲,感恩戏曲艺术的本身也堪称一种孝道。

戏曲艺术是没有学堂的全民教育。因其雅俗共赏,寓教于乐的特点,魅力无穷,趋之若鹜。纵观所有的戏曲剧目,几乎都是在宣传公平正义,教人弃恶向善、报效祖国。看似一场戏,润物细无声。喜欢了戏中的“花木兰”,萌生的就是保家卫国的好思想;崇尚了戏中的“包文正”,在心田播下的就是一颗要当清官的好种子。有人认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工人农民、贩夫走卒未必没有文化,因为在那个时候,这些人虽然没有进过学堂,但却接受了太多传统的文化道德教育,而这种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说白了就是“看戏”。这一看法不无道理!看戏,既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学习和受教育,只是这种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先人看戏得教育,后人受益步先人”也算一种孝道吧。

先人创造发展的戏曲艺术,也是留给我们的一份殷实的遗产和家业。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许多人已经不屑这份遗产和家业了。数数现在基层的专业剧团和演员,步履维艰,越来越少;看看身边的戏迷和喜爱戏曲的人们,更是江河日下,甚至有枯竭断流的危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反常的现象,是因为我们在乱象中迷失了方向和自我。

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是我们辉煌耀世的资本,美轮美奂的戏曲艺术,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灵魂所现。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我们没有理由、没有资格来冷漠、抛弃这份遗产和家业!在这里,对那些一直坚守在戏曲阵地的演员、伴奏、导演、舞美、剧作家、曲作家以及他们的家人、朋友、媒体、赞助商和喜爱戏曲艺术的人们,应当给予尊重和理解,甚至感谢。因为他们是捍卫民族文化阵地的坚强战士,他们是继承先人遗产、遗志和家业的子孙,他们还是代我们为先人行孝的同胞手足!作为炎黄子孙来讲,如果我们对戏曲艺术和与戏曲艺术有关的人们,能够给予宽容理解、关怀与支持,进而生出一份感恩、感谢之情,不也是一种厚德吗?

对戏曲文化艺术的传承,也是一种孝道吧。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