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9版:万马奔腾 上一版3  4下一版
焦作 共持彩练河畔舞
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高等教育强音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焦作 共持彩练河畔舞
河洛汇流处 捷影 摄
太极拳博物馆 徐宏星 摄
穿黄工程出水口 徐宏星 摄
黄河湿地 赵耀东 摄

焦作日报记者 王玮萱

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在太行山下冲刷出了一片状似牛角的肥沃土地, 这便是焦作,又称怀川,会意被大河怀抱之势。

因而,黄河文化,从来都是怀川大地的底色、底蕴、底气!

黄河岸边是我家!

黄河千里长堤从这里出发,黄河中下游左岸的起点从这里开始,大禹治水在这里感天动地,人民治黄在这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里,是太极拳的故乡;这里,是四大怀药的原产地,是中国北方首个吨粮市,国家小麦博物馆所在地,被命名为“中国优质小麦之都”;这里,是卜子夏、司马懿、韩愈、李商隐等重量级历史文化名人的故里;这里,是“竹林七贤”的聚集地;这里,是汉献帝刘协的归隐地;这里,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最古老的五代御塔妙乐寺塔,还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治理黄河的见证物——嘉应观;这里,曾经演绎董永与七仙女的浪漫故事;这里,有旅游胜地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这里,有丰富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目前,焦作所辖六个县(市)区全部是被国家确认的革命老区。

黄河在焦作流经孟州、温县、武陟,境内河道全长98公里。黄河所经之处,沉淀了怀川大地千年风物。

这里,还有写不尽的黄河故事……

请跟随记者来看一看焦作的黄河风光吧。

黄河出山口——孟州

千里黄河一路狂奔来到这里,由此挣脱束缚,伸展腰肢。因而,黄河大堤也由此绵延千里。

孟州中槽坡村,是黄河岸边一个不起眼的小村,“黄河左岸0公里”石碑被夯实在该村南头高地。黄河左岸大堤由此绵延了746.979公里,跨越豫、鲁两省,沿途经过温县、武陟、封丘、长垣、阳谷、济南、滨州、利津等地,九曲十八弯,护卫两岸民生。它宛如一条盘旋的巨龙,而小小的中槽坡村是“龙头”。

镇水祈福必有高堂庙宇。

“黄河左岸0公里”石碑处往东300米处的大堤下,有座大王庙,这是孟州市仅存的一座祭祀黄河的神庙,始建于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大水之后,其门额上悬挂有“总理江河”4个浑厚大字。离此不远,还有一处孟州人所熟悉的“锁水阁”,始建于明代,于清道光年间重建。

然而,庙宇高阁难抵凶猛洪水,人民治黄拉开了黄河长治久安的序幕。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历史堤防的基础上,先后多次对孟州黄河大堤培修增高,形成了今日全长15.43公里的大堤风光。

黄河造就了孟州的文明。

这里是韩愈故里。韩愈文化,是黄河文化孕育而出的骄傲。

在这里,黄河脚下的化工镇横山村生产着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黄河澄泥砚,其制作所用原料全部取自黄河水冲积而成的深层淤泥。目前,孟州黄河澄泥砚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里有一种特产,名叫麦草画,其所用麦草主要来源于黄河边的燕麦,这种麦子强度高、韧性好,入画时极富光泽、有质感。

黄河在孟州的一次激情澎湃,为焦作黄河文化奠定了独特的基调。

黄河文化的温县之美

走出孟州,河洛文化在千年古温——温县相遇。当我们在温县高耸的黄河大堤上, 便见清澈的洛水缓缓汇入裹挟着大量泥沙的黄河水,一清一浊,相融相生,形成了天然的太极阴阳图,蔚为壮观。更巧的是,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也偏安此处。

这里,是名满天下太极拳的发源地;这里,是“孔门七十二哲”卜子夏、“一代枭雄”司马懿、大画家郭熙、“三代帝师”李棠阶的故里。

黄河、沁河、济水,在温县相遇,为这里厚积了最肥沃的土地。 3000多年前,温麦已是贡品,这里是“全国优质小麦种子基地”,黄河以北地区第一个吨粮县,“全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小麦看温县”已形成特色农业品牌。

这里,是四大怀药的原产地,怀药文化产业如今正在这里蓬勃发展。

眺望黄河唱大歌,独特的地理风貌积淀温县人文底蕴。

在温县武德镇徐堡村,79岁的剪纸艺人王庆荣和侄媳妇张双霞一边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一边剪纸。在温县岳村街道三家庄村,83岁的老艺人原树武喜欢唱老怀梆。在黄河小浪底工程移民村、温县招贤乡仓头村,2000多名村民因为黄河有了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

太极拳文化、怀药文化、小麦文化、姓氏文化……是黄河文化千百年来跳动的脉搏,如今正随着时代节拍弹奏着温县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的乐章。

黄河,在温县温润如玉如君子,酝酿了这里“崇文尚武,创新创造,时不我待,追求卓越”的新时代精神。

一部武陟发展史,半部黄河变迁图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泥埙悠扬、低沉的曲风,我们走进河南目前唯一的“中国黄河文化之乡”——武陟。

“铜头铁尾豆腐腰”,人们常常如此描述黄河。而黄河“豆腐腰”的起点正在武陟。

这里是黄河左岸中下游的分界点,黄河水由此往下冲刷出了广袤的华北平原。

从尧禹治水、汤王筑堤、邢人作丘到嘉应观治黄风云,再到人民治黄在武陟拉开序幕……从古至今,这里一直在书写我国历史上最精彩的黄河文化篇章。

嘉应观、妙乐寺、青龙宫、千佛阁、董永故里、何瑭故里、人民胜利渠……沿着武陟黄河大堤走一走,两侧人文故事灿若星河。

首推嘉应观。

嘉应观,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观”,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这是一座建造于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集宫、庙、衙署为一体的黄淮诸河龙王庙。嘉应观历时4年落成后,被高供于庙堂的是从大禹至清代的治河能臣。清代,嘉应观曾作为治水衙门使用。而它这样的功能,一直延续至上世纪9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一度是人民治黄工程的指挥部。傅作义、王化云等一批新中国水利专家,曾到这里工作、调研。

嘉应观名为“观”,实则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治黄历史的“百科全书”。在嘉应观每走一步,就有一个黄河故事。每触摸一件遗物,都会发出历史的回声。

再推人民胜利渠,这座在人民治黄史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水利工程,其渠首位于武陟县嘉应观乡秦厂村。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据传这种说法始于汉代。但自1948年人民治黄史在武陟拉开序幕,这种说法渐被打破了。1952年,人民胜利渠一期工程竣工,当年便使两岸人民受益。

黄河的故事在武陟讲也讲不完,这里就是浓缩的“黄河盆景公园”。行进在绵延44公里的武陟黄河大堤上,一步一景一人文。

“怀”即武陟,“河”即黄河。历代文人凡赞美武陟,必曰“河”。黄河,是这座城市的魂。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河南考察,提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新时代要求。当下,作为沿黄重要节点城市,焦作正在积极融入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战略。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