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8版:特别报道
3  4  
PDF 版
河北永年清查红头文件的“典型”示范
城市需要一个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打印】  

城市需要一个

中原网  日期: 2007-01-19  来源: 郑州日报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城市规划与城市特色论坛暨规划管理专委会二届五次年会上有关专家大声疾呼,我国城市建设不能走“千篇一律”的路子,应注重城市人文环境建设,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建筑元素”……

  提到上海人们会想到东方明珠,提到西安会想到古都、古城墙,提到深圳会想到世界之窗,城市特色是一个城市的名片。然而,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不少旧城与历史街区遭遇破坏,新的城市特色建筑难觅踪影,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特色危机。行走在各个城市,人们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高楼大厦加广场”成为大多数城市的共同特征。

  

  城市建设进入“快车道”

  

  建设部2005年公布的我国城市发展情况显示,1978年至2004年,我国城镇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5.4亿人;全国城市总数由193个增加到661个。在城市数量增加的同时,城市规模不断扩大。1978年至2003年,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从13个增加到49个,50万人至100万人的大城市从27个增加到78个,20万人至50万人的中等城市从59个增加到213个,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从115个发展到320个。

  在城市化浪潮中,城市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惊人的建设规模背后,规划无序、设计不协调、破坏古建筑等一系列问题凸显,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管理赶不上城市建设速度。

  庞大城市建设规模背后是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专家指出,回头审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当时的“大拆促大建”之风尽管解决了部分房荒问题,但这种简单粗暴的建设方式付出了沉重代价,尤其是历史文化名城和具有文化特色的旧城与历史街区,遭到了比较严重的破坏。

  有关专家指出,我国目前的城市建设模式是拼资源消耗、拼环境污染的模式。我国用于建设的钢材、水泥等主要建材的消耗量均为世界第一,特别是建筑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4倍。大量占用农田,城市用水资源不足,不注重环境保护以及垃圾围城等环境问题也不少,这种发展模式急需转变。

  

  城市建设走入怪圈

  

  有关专家认为,由于缺乏创新意识、紧跟欧美建筑风格、盲目模仿等,我国城市建设正走入“千城一面”的怪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杨保军认为,在建设过程中,我国许多城市不重视自然环境,不重视文化取向,而是紧跟欧美,在价值取向上,显得过于功利化,这些是当今城市建筑失去特色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各地欧式建筑、美式建筑蜂拥而起,洋建筑成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卖点之一,而传统建筑风格备受冷落。专家指出,实际上,我国传统建筑风格本身有“中轴、对称”等值得借鉴的地方,此外,我国传统的绘画、雕塑等也可以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创意源泉。

  无处深入挖掘创意源泉导致我国城市建设定位脱离实际。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宽街道风、广场风、滨河公园风、步行街风先后流行,一个城市特色建设出来后,其他城市就竞相学习。当无法在创意上超越的时候,就开始在规模上赶超。在新一轮的建设高潮中,我国成了世界最大的建筑工地,施工中的吊车数量全球第一,建设总量全球第一。过分追求规模的扩大直接导致城市定位脱离实际。如在我国城市的总体规划编制中就有80多个城市都要建成国际大都市,都要建CBD,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只重地面形象工程而少关注地下空间开发也是我国城市建设的一大弊病。长期以来,高层建筑被错误地理解为城市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以至于城市建设过程中,重地上轻地下,重建筑形式轻基础设施。于是,城市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地下管网年久失修、漏失严重,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能力低下等问题。随着城市现代化功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在城市发展战略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发展落后带来的问题也在凸显。

  “一个领导一个设想,城市建设成为领导意愿建设”,成为当前不少城市建设中存在的最大硬伤。西安规划局局长和红星教授指出,我国城市建设缺乏“一张蓝图干到底”的执著。城市建设远景规划多,规模宏大的规划多,具体细致规划少。同时,又存在局部规划多,整体统一规划少的问题,以至于我国城市下水道、管道、电缆重埋不断,而这些正是城市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战的牺牲品。

  

  城市需要一个“魂”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赵宝江说,平遥、丽江、周庄等一些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城镇的建设,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城市规划应该为保护城市自然和文化特色服务,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走建设我国特色城镇的道路。

  有关专家呼吁,我国农田、水等各种资源非常有限,当前拼资源消耗、拼环境污染的城市建设模式亟待转变。原建设部外事司司长、博士生导师李先逵指出,创造中国特色的城市与建筑是历史的必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应该将传统文明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要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与建筑,客观地说,认真反思和总结以往的历史经验,应当是创新的前提,然而,眼下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城市还不多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锦秋说,避免城市特色危机,我国城市规划应该在各自城市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要把握各个地域文化的宏观特色,对各自的城市性质进行深入缜密的研究。例如,江南城市的宏观特色是亲水性、人文性。

  随着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文物古迹、历史街区,以及保护所有文化遗产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有学者提出,请不要再使用“旧城改造”这个概念,而代之以“有机更新”,因为这一提法更能体现“对城市文脉加以传承、弘扬、发展”的理念。

  也有专家指出,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粗放扩展型模式越来越受到质疑,国外“精细城市”现代规划理论成为热门话题。当前城市建设,为追求城市的气派壮观和建设速度,常常忽略“城市细部”,缺乏城市艺术和建筑艺术的感染力和人情味,这种粗放式的建设方式让城市变成混凝土森林,在北京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中,人们提出不能使首都再“几环几环”的摊大饼式发展了。 据新华社

  “魂”

  ——城市建设如何走出“千城一面”怪圈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