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2版:要闻综合
3  4  
PDF 版
郑州近郊将建百万亩森林
(上接第一版)
十里乡村赶年集 如今观念大不同
百万人同唱一首歌冲击吉尼斯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上接第一版)

中原网  日期: 2007-02-12  来源: 郑州日报  
  (上接第一版)

  真情再婚

  好妻子孝心大接力

  谢延信的前妻亡故后,不少人为谢延信提亲,可一见面,不少人都打了退堂鼓。谢延信给对方提出的条件只有一条:不能嫌弃岳父家的三口人。冯季花看着二十多的小伙子找不到对象,心里十分着急。有一次,情急之下竟要撵延信走。

  谢延信噙着泪说:“要是您觉得我是这家的累赘,没有照顾好您,我可以走,如果不是这个意思,我决不离开这个家。”听延信这样说,冯季花忍不住老泪横流……

  在丧妻10年以后,年轻、能干的农村妇女谢粉香带着两个孩子,走进了谢延信的生活,重新组建了家庭,并生了一个女儿。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谢粉香贤惠、善良、能干,邻居们都夸她。谢延信在焦作照顾前妻一家,她就在滑县老家替延信抚养孩子、侍奉双亲、耕种责任田,每两个月就到矿上为全家拆洗被褥。

  “俺就图他人好,俺想他对前妻的父母都那么好,对俺也不会差。”谢粉香说。自从谢延信因脑溢血而留下后遗症后,她与谢延信一起承担起照顾延信岳母和内弟这个重任。

  没有血缘关系的几个人奇特地组合在一起,生活艰难而又幸福。对于力不从心的谢延信来说,有了妻子谢粉香的帮忙,他多少可以放下心了。

  在谢粉香的影响下,她本就孝顺的儿媳也参与到照顾谢延信前妻一家的行列,经常给老太太母子俩做布鞋。爱的接力棒就这样又传了下去。

  女儿眼伤

  是他心中永远的痛

  谢延信的大女儿刘变英如今已是有孩子的人了。对于童年,她的印象并不清晰,许多往事都是奶奶和村里人告诉她的……

  应该说,女儿连着谢延信的心,他最疼爱的也是他相依为命的女儿。但在变英的记忆中,16岁之前她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服。有时,难得回家的父亲会从焦作带回一大包旧衣服。“这些衣服都不破,洗洗还能穿。”变英知道,这些衣服都是爸爸的好心邻居送给他的。

  16岁那年的春节,变英有生以来第一次向父亲要钱,和姐妹们去乡里玩,父亲从口袋中掏出了5元钱。在半坡店乡同去的姐妹们有的买过节的新衣服,有的去买各种化妆品,变英手中的5元钱攥出了汗。父亲再婚后给她生了一个可爱的小妹妹,最后变英狠下心花2元钱给妹妹买了一盒红胭脂。

  回到家里,父亲很生气。她也是有生以来第一次看见父亲生气。“妮,咱不能跟别人比,钱该花的花,不该花的地方不能花。”当时变英并不完全理解父亲的话。

  “1992年,我18岁的一场经历,让我真正了解了父亲……”那年,一群孩子晚上在村里玩耍,一块石头砸在变英的右眼上。母亲谢粉香带着她连夜去乡里检查,医生说,眼伤得太重,必须到大医院治疗。第二天一早,谢粉香就带着她心急火燎地来到焦作。

  可是父亲却没有钱。晚上,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变英在外面分明听得见父亲一声声的长吁短叹。而在变英的记忆中,再难再苦,父亲都是含笑面对的。

  第二天,父亲送变英回家。临上车时,父亲突然问她一句:“妮,你恨我吗?”变英不置可否地摇摇头。没有钱住院,使变英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至今她的右眼几近失明。

  “寒酸”嫁妆

  蕴涵了他一生的哲理

  1994年农历腊月二十二是变英出嫁的日子。腊月二十一的下午,谢延信回来了,他把变英叫到跟前说:“妮,好女不争嫁妆衣,你结婚,我也没啥送你的,送你一本织毛衣的书,里面有我抄录的两首诗。”

  变英接过这本没有封面的书,只见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黄莲虽苦,饮后舌根下却有甜的回味;糖精水是甜的,使用过度则变成苦水。有苦才有甜,甜与苦相连,甘愿常吃苦,才能常久甜。”另一首是这样写的:“节约是幸福之本,浪费是贫困之苗;生产好比摇钱树,节约好似聚宝盆;克勤先俭粮满仓,大手大脚仓底光;艰苦奋斗记心上,勤俭节约细水长。”

  这本书是谢延信从旧书摊上花1元钱买的,这笔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嫁妆,在教女儿今后如何生活、如何做人。这又何尝不是谢延信坚持一生的财富?

  谢延信不仅给街坊邻居树立了楷模,他的事迹也传遍了中原,传到了祖国各地。生活中的他平淡依旧,面对组织上和热心人的关怀和帮助,他总是说:“我生活得很好,比我更需要帮助的人还有。”

  结束采访,离开谢延信家,那段新“三字经”仿佛还在耳边回响:

  “谢延信,讲诚信,守诺言,三十年。谢延信,重孝德,岳父母,似双亲。谢延信,知荣辱,守清贫,志弥坚。谢延信,传美名,爱无声,孝无言……”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