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8版:特别报道
3  4  
PDF 版
流浪青年张仁杰救助一百多名流浪者
登封民间武社的豪侠传奇与复兴之困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打印】  

登封民间武社的豪侠传奇与复兴之困

中原网  日期: 2007-03-08  来源: 郑州日报  
  表演完毕后,老拳师和孩子们规规矩矩地让记者给他们留个全家福。
  2007年农历正月十五的上午,登封市告成镇八方村初级中学宽阔的操场上,几十名身手矫健的民间拳师秀身如猫、抖身如虎,把一套套少林拳术和器械舞成一片片刀光拳影,惹得围观的上千名当地群众和中学生齐声叫好。而在一旁护场的另外几十名拳师,或高举刀枪棍棒、摇动五彩旌旗,或擂起牛皮大鼓、敲起圆盘大锣,为拳师们的精彩表演呐喊助威,使人恍惚置身于某部武侠电影的镜头之中。这场景,就是元宵节期间登封农民自发组织起的民间武社的精彩一幕。

  登封是少林武术发源地,外地人多把自卢店镇至少林寺沿途二十多公里一家挨一家的少林武校看做登封作为武术之乡的见证。但近日记者在登封乡村深入采访后的感受却是:真正能体现武术之乡深厚浓郁的尚武精神和习武风气的是这些活跃在登封民间的传统武社。

  

  演绎了上千年的传奇

  

  登封民间武社的形成,与登封民间千余年来形成的浓厚的习武风气渊源深厚。上千年来,“少林寺里看打拳”,一直是登封各村村民农闲时节的一大乐事,向武僧学点武艺也是生活常态。加之少林寺在历史上频遭劫难,每逢此时,就有身怀绝技的少林武僧匿身登封乡间避祸,为报恩,武僧们更会以绝世武功相传。这样,就使为数众多的少林绝艺散佚登封民间,并在其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武林高手,这些高手,当地俗称“教师”,登封人说哪村“教师”多,就是说哪村高手多。这些高手们将武功传于本村年轻人,以便动荡年代保卫家园。和平时期的农闲时节,各村的资深老拳师便把少林功夫与舞狮、舞虎及登封独有的“猩猩怪”等表演相结合,巡回各村进行自娱自乐式的武术表演,逐渐演变出武社形式。

  八方村武社活动始于宋代,如今不仅留传下大小洪拳、通背拳、心意拳、醉拳等三十余套少林拳种,春秋大刀、阴手棍、三十六节龙骨鞭等四十余种少林器械,硬气功、铁砂掌、壁虎功、千斤坠、蛤蟆功等十余种少林功法,还有一个个生动传奇的豪侠故事至今被乡亲们津津乐道。清末时候,八方村村民到邻近的告成镇赶集,两村发生群殴,路过的八方村武林高手韩三一边劝阻,一边暗自运功,只听得一声闷吼,路边一块半尺厚的石条被他一掌击断,一棵碗口粗的槐树也几乎在同时被他另一膀臂连根拔起,一时全场震惊,不但阻止了一场流血事件,铁胳膊韩三的“外号”也从此不胫而走。另一个故事更是流传久远,民国初年,八方武社到卢店镇表演,卢店人一连摆了四十多个高台,担纲“舞狮”表演的拳师韩鸟进一看,一天也表演不完,于是就纵身跳至高台上,使出千斤坠功夫,十几个高台几十张桌凳便被踩成一堆碎木。几百年来,八方村“教师”愈来愈多,八方武社愈演愈精,一出社就是一百多名拳师,几十根梢子棍护社,彩旗招展,锣鼓喧天,气势威武,一直名震登封东半县。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元宵期间,周围几个乡镇各村逢庙会,八方的武社还都会受邀前去助兴。

  

  武社:登封民间习武风气的风向标

  

  释德根和少林武术磨沟拳派传人张元等在八方村培养了韩同勋、韩献功等一批武林高手,巩固了八方村在登封武林的地位。如今已86岁高龄的韩同勋舞弄起在登封武林堪称一绝的单刀和九节鞭,仍沉稳而生风。而由老一代拳师教出的韩炎斌、韩殿卿、韩国强三位中年拳师,2003年全部获得由河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河南省武术协会颁发的传统拳师证书,而当年全省获此殊荣的,仅11人。近些年,登封民间的一部分武林高手“现身江湖”,办起了武校,另一部分仍隐迹乡野,如八方村这部分高手。这些高手中,不少人秉承师傅谨传绝艺的训示,只将大洪拳、小洪拳广泛传授村里的年轻人强身健体,而罗汉拳、通背拳、形意拳等则只传嫡亲或一脉弟子,只有正月是个例外,经不住年轻人舞枪弄棒的激情感染和他们的乞求与恭维,不由得拿出绝技卖卖老,他们的部分绝技,恐怕连少林寺也已失传,如韩同勋习练的少林绝世功法“心意把”,在整个少林派,也只被几个顶尖的大家掌握要领。所以,登封武社极具挖掘、保护价值。与电视上和各武校的对外表演不同,武社所表演的都是传统少林武术,更多地保留了其原来风貌,这也正是登封武社的可贵之处和看头所在。

  一定程度上说,正是因为有武社的存在,八方村传统少林武术才得以不断传承。因为要搭起武社这个载体和舞台,动辄需要几十上百拳师出社才能满足武社的阵势铺排,而一个普通村落,只有老中青少四代拳师传承不绝,才能凑齐这么雄壮的队伍。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由于人们重视经济发展,渐渐忽略了武社,登封武社的规模和人数大为减少,直接影响了许多少林绝技的传承。先是一些老拳师恪守“传男不传女,不传无德之人,不传无根基之人”原则,不把武功轻易传人。后来,年轻人都把精力放到打工挣钱上,老拳师想把功夫传给后人也没人愿学了。在登封市武术名村中,大金店镇雷村、东金店乡骆驼崖村、唐庄乡磨沟村等的武社活动消沉后,至今也凑不齐足以撑起武社场面的人马来,让一些老拳师有心无力,空自嗟叹。而八方村,由于一直没有放弃行武社的传统,老中青少四代拳师传承关系绵延不绝,如今在八方,除健在的老年拳师外,长年习武的中年拳师有二十余人,青年拳师五十余人,其中,优秀的有获得省级武术冠军的,有在北京体育学院深造的,坚持习武的中小学生更多达上百。八方村的情况可以说明,习武风气与武社之间形成了相互促进又相互依存的关系,习武的村民多了,才能组织起武社,武社延续,就能激发起更多年轻人的习武积极性;习武的村民少了,就难以组织起武社,武社停止延续,年轻人的习武积极性只会愈渐低落。

  

  武社的衰与兴折射出了登封武术的未来

  

  前些年,登封各乡镇党委、政府积极利用集市、古庙会组织民间文艺会演,奖励其中优秀社团,对武社起到了有效的引导作用。每年正月初五至廿二期间,各村逐渐复兴起的二十余支武社便在登封各乡镇,争相展示各村的拿手武功,一争高下。一股新的习武风潮在登封兴起,也使更多散佚登封民间的少林绝艺重见天日。然而,也许是感觉民间文娱活动不够档次,显示不出当地的经济发展成就,不少乡镇开始用请省、郑州市戏剧团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演出的方式取代组织民间文艺汇演,不过,群众却不是很领情,看大戏的多是乡镇政府所在地村的群众,在电视、DVD甚至电脑都在农村逐渐普及的今天,谁还会大老远跑外村看场戏,但看民间文艺会演不仅是看表演,更主要是给自己村的武社,特别是给自己村的武林高手们呐喊助威。他们能给本村争个名次,全村人就都会感觉在全乡镇人面前脸上有光。所以,民间文艺会演是全乡镇群众的狂欢节。民间文艺汇演时,几万各村群众会把乡镇政府门前那条几里长的大街挤个水泄不通。这时候,哪村的拳师会不卖力表演?哪村此后会不重新掀起习武热潮?

  听说媒体要报道八方村的武社活动,全村的拳师们个个振奋精神,要专门为我们表演一场。老拳师和他们的上百号弟子立即举起手中的刀枪棍棒围起一个圆场,再由一个身穿兽皮打扮成大猩猩模样,俗称“猩猩怪”的身手敏捷的弟子吓退往圆场里乱挤的调皮顽童。随行采访的登封市文联副主席常松木如此评论八方拳师们的表演:“八方村传统拳术属小架拳,人称小出手,具有传统少林武术拳打一条线、曲而不曲直而不直、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出拳重而有较大的杀伤力等特征。”最后,拳师们还为我们表演了拿手绝活,在高三尺有余的方桌上,分别放上四口铡刀围成的一个方框、一张四尺见方的芦席卷成的圆筒、一个燃起三支高香的铁制香炉,一名扮作“猩猩怪”的拳师纵身依次从方桌上窜过,身不擦刀框、席筒,衣不沾香火半点。

  专场武社表演之后,八方村委的高村长显得异常兴奋:“一定不辜负领导和媒体的关心,要把八方武社连年开展下去,现在登封市正在积极申报中国武术文化圣地,八方村传统武术一定会以自己源远流长的习武风俗而作出应有的贡献。”但老拳师韩殿卿在回到他那个摆满刀枪剑戟的简朴小院时,似乎没有村长乐观。他说,光有几个村的自身努力和他们村委的微薄支持,流传数百年、名震一方的武社迟早也会衰落下去,前几年,我们比较保守,没有像别村的老拳师们开办武校,没有跟上时代,现在,终于想开了,元宵节后,我们几个上点年纪的老拳师将应一家武校校长邀请,到该武校当教练,一方面学习现代的教学经验,一方面再访几位名师,对功夫做一番再提高,同时,也对八方的武术进行一次系统梳理和检验,之后,准备回家乡创办一所武术学校,招收本村及附近村庄农民子弟,让老拳师们为他们分班授课,以使八方传统武术后继有人,发扬光大。

  本报记者 李晓光 通讯员 韩心泽 文/图

  核心提示

  社,是传统节庆日里登封人对农民自发组织起的在村与村之间交流巡演的民间文艺活动的统称,有文社、武社之分。在中原大地普遍流行的旱船、高跷、小黑驴等表演形式被称为文社,其他地方虽然也有舞狮、舞龙等武社项目,但登封武社表演的,更多的是少林寺流散出来的拳术、器械套路及其对练,形成了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登封武社。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