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8版:特别报道
3  4  
PDF 版
流浪青年张仁杰救助一百多名流浪者
登封民间武社的豪侠传奇与复兴之困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流浪青年张仁杰救助一百多名流浪者

中原网  日期: 2007-03-08  来源: 郑州日报  
  张仁杰和一需救助的老人在一起。
  一个12岁男孩的流浪

  

  春节前夕,记者见到了专程从北京赶到郑州,看望被他资助后生活在郑州市康达能力训练中心的四胞胎孩子。张仁杰长着四方脸、大眼睛,很精干也很帅气,用不干胶纸贴着“感恩中国”字样的两个大包和一部相机压在他的背上和脖子上,使他略显疲惫。张仁杰说,对于郑州,他总有一种说不清的感情,因为少年时期,他曾在这里流浪。

  张仁杰的家在安徽六安农村,妹妹9岁时得了白血病,家里借了很多钱也没能留住妹妹。妹妹去世后,家里再也无力供他上学,12岁的张仁杰辍学随一个亲戚到河南谋生。先在新密挖煤,又到荥阳的一个砖厂烧砖,后来到郑州捡垃圾。

  一天,张仁杰在布厂街捡垃圾时,一对老年夫妇掏出一百块钱塞到他手里,并送给他一套中学课本。张仁杰一直把这套书带在身边,累了就靠在路边读书,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盼望靠自己的力量在社会上立足。15岁那年,在这对老夫妇的资助下,张仁杰到登封学习武术整整6年,张仁杰尊称他们为“养父母”。“现在,养父母都已经过世了,如果他们在天有灵知道我在帮助别人,一定会欣慰的。”张仁杰说。

  

  一个网站承载无数悲欢

  

  2004年12月,张仁杰从武术学校毕业后到了北京,他最初的愿望是能够养活自己,有稳定的生活。他在一家健身俱乐部谋到一个武术教练的工作,还做兼职翻译,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

  然而,他平静的生活很快就被打乱了。深夜下班的路上,张仁杰不由自主就会拐到立交桥下、铁路旁,或者烂尾楼里,因为那里常有乞讨者在栖身。一天,张仁杰发现一个四肢严重畸形、无法站立的“小乞丐”王雪萍。因为先天残疾,被父母遗弃,三个好心的老汉收养她。听说治病需要20万元,70多岁的大伯把她放在安了轮子的木板上,用绳子拉着她沿街乞讨,筹集治疗费。张仁杰这时已经拿不出钱,他攒下的4万元积蓄给流浪者看病买饭全都花完了。他只好把王雪萍的事反映到媒体,但一直没有救助的消息。屡屡碰壁后,张仁杰想自己建一个网站,反映乞丐们的生活,希望有热心人对他们救助。

  张仁杰退掉租住的单元房,在海淀区一亩园租到一间只有两平方米的民房,每月租金50元。花300块钱在旧货市场买来一台电脑,又买了一部二手数码照相机,网站建立了,张仁杰取名“感恩中国”。

  后来,张仁杰连工作也辞了,只做些家教维持生活。他每天骑着自行车穿梭在街上,拍摄乞丐们的生活,整理后发在网上。通过“感恩中国”的介绍,一家基金会为王雪萍提供了手术费用。再过一段时间,王雪萍就能下地走路了。

  

  一个7岁女孩的陨落

  

  2005年的秋天,张仁杰见到一个母亲带着两个女儿在路边乞讨,小女儿只有一岁,在母亲怀里沉睡,地上躺着一个大点儿的女儿,脸色发紫,张仁杰问:“孩子是饿了还是太冷?”这位母亲说,大女儿叫杨丹,7岁,患先天性心脏病,家里拿不出两万块钱的手术费,从河南民权县来北京,想讨够了钱给孩子治病。

  路边一个摆摊的妇女告诉张仁杰,这一家是骗子,千万不要管他们。张仁杰悄悄跟着来到他们住的地方,杨丹一家就睡在铁路边的地上,深夜,小杨丹冻得直哭,她的爸爸就拉着她的小手来回慢慢地走,说这样能暖和一点,稍微走快两步,杨丹就会呼吸剧烈,因为杨丹的心脏病已经很严重。为了拍到最真实的照片,张仁杰把自己的被褥搬来,和他们一起睡在地上。

  在他们同住的两个月时间里,张仁杰跑了好多慈善机构,都没有找到愿意帮助小杨丹的。一天早上,小杨丹的病发作了,浑身颤抖,呼吸困难,可就在呼吸最困难的时候,小杨丹的嘴里竟然清楚地吐出几个字:“张叔叔救救我。”稍微恢复一点,小杨丹拿出几张一毛钱的钞票央求张仁杰带她去医院,面对小杨丹那青紫色的小脸,张仁杰哭了。

  天气越来越冷,小杨丹的病越来越重,张仁杰把他们一家送上了返回河南的火车,让他们回家等候消息。

  20多天后,也就是2005年12月23日,终于有一家基金会同意帮助杨丹。张仁杰兴奋地拨通杨丹姥爷家的电话,传来的却是令他心碎的消息:就在头天晚上,小杨丹心脏病发作死了。临死前,杨丹嘴里还说着:张叔叔快来救我!

  讲完这段往事,张仁杰说,这次来河南,就是带着这个未了的心结,他要到民权县林七乡小杨堂庄小杨丹的坟上去看看,告诉小杨丹:“张叔叔忘不了你,如果早一天筹集到钱,你的病一定治好了,一定长高了,长胖了……”

  独特的拍摄视角、凄美的画面、饱含感情的文字描述,因为这些照片,张仁杰被评为CCTV《影响2006年度新闻图片特别奖》,在中央电视台领奖的当晚,张仁杰在网站上写到:我不需要荣誉,尊重生命,爱护生命,这是最重的荣誉,如果给我选择,我只选择尊重生命!

  

  一个老人的回家路

  

  2005年12月5日晚上,天气寒冷,张仁杰见到一个七八十岁的流浪老太太。张仁杰带老人来到一家小饭馆,几位食客纷纷掩着鼻子离去,在这些人鄙夷的目光中,张仁杰为老人要了一碗面条。吃完饭,老人说脚疼,帮老人脱下鞋,张仁杰惊呆了,老人的脚用塑料袋包着,没有袜子,十个脚趾冻得快掉光了,露着骨头,流着浓液,张仁杰把自己的袜子脱下来给老人穿上。老人说:“大孙子,我想家,你快送我回家。”可是老人时常神志不清,说不出家在哪里。张仁杰联系了两个月才了解到齐齐哈尔市有个叫于雅珍的老人走失了4年多,可能是这个老人。

  张仁杰把老人送回齐齐哈尔。安置好老人,张仁杰要走了,这时,于雅珍老人突然扒开亲友,紧紧地抓住张仁杰大哭:“大孙子,我不让你走,我想你呀……”

  告别于雅珍老人,张仁杰又回到了北京那间不足两平方米的小屋,小屋分为两层,下层是他的办公室,摆放着一台电脑,上层搭着一块木板,是他睡觉的地方。就在这间斗室,张仁杰每天的工作都安排得满满的,有时给生病的流浪者送药,有时给即将上手术台的孩子送去医疗费。无论路多远,他都舍不得坐公交,总是骑着他那辆自行车,气喘吁吁地前行,深夜里伏在电脑前整理文字和图片。

  就是这些流浪的人和事,倾注了张仁杰全部的心血,张仁杰说,他的网站不接受捐助,只提供内容和报道,所有捐款都直接提供给被捐助者。他希望整个社会都能留住那份本该有的爱心。这就是“感恩中国”网站。

  

  对话张仁杰

  

  记者:你为什么选择流浪者这个群体?

  张仁杰:曾经有人指责我,那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你应该先救助他们,因为他们可以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可我认为,一个人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显得苍白,流浪者大多因为疾病陷入困境,随时面临冻死、病死、饿死,而作为身体健全的大学生,只要精神不跨,完全可以养活自己。

  记者:你救助的底线是什么?

  张仁杰:“救急不救穷”,贫穷不是理由,一个人的出路要靠自己拼搏,我只救助遇到“急、难、病”的人,把他们从绝境中拉出来后,就鼓励他们独立生活,而绝不能靠资助过不劳而获的日子。

  记者:你怎么看待乞丐这个群体?怎么能保证所提供的信息绝对真实呢?

  张仁杰:经常有人告诉我这些乞丐是骗子,我通过长时间的跟踪,甚至相处,和他们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一位从贵州来的母亲带着重病的女儿到北京乞讨治病,经过救助,女儿的病治好了,临走前,几位好心人又给她捐了几千块钱,可这位母亲只收下150块钱说:“这就够回家路费了。”还有一位大哥是泰山上的挑山工,因事故失去一只手臂,人家挑货,他只能背货,背一罐煤气上山,挣18块钱,来北京治好病后,好心人给他找了一份轻松的工作,他谢绝了,又回到泰山背货。这样的乞丐,我不但没有鄙夷,反倒充满尊重。

  我反对职业乞丐,反对以乞讨为生,但绝大多数乞丐都是遇到了过不去的坎,我希望大家把穿旧的衣服、不用的物品送给他们,也许能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记者:有人说,最打动人的是你的图片和文字,因为你的这些作品很美,美得近乎惨烈。

  张仁杰:我只是把看到的全部和我感情的全部都写进去,每次写作过程,我都像疯了一样,那篇关于杨丹的报道完成后,我几乎崩溃了,整整半个月都不能自拔。

  记者:你对网站有什么打算?

  张仁杰:我已经7年没有跟父母在一起了,除夕夜,我给父母打电话,我妈哭了,我说,妈妈,咱们家虽然不富裕,但毕竟你和我爸身体还好,生活还过得去,就让儿子在外面多干些事。我的打算是,能帮一个是一个,现在很多人都在关注我,我的压力非常大,靠我个人的力量太微弱,我希望靠政府的关注建立起制度,同时希望大家多些关爱,尤其对老人和孩子。如果将来我的网站没有影响力了,那我就干点别的,我相信靠自己的能力一定能养活自己,赡养父母。

    

  本报记者 张冯焱 文 李 焱 图

  核心提示

  12岁,他辍学流浪街头;15岁,他受人资助学习武术;21岁,他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然而不久,他再次走到流浪人员当中,为他们送饭送衣,看病买药,花光了4万元积蓄,他又创办网站,把流浪人员的生活反映在网上,为他们寻求资助,共有近200名流浪人员在他的直接帮助下重返家园,过上了正常生活。而他,仍租住在北京一间只有两平方米、四面连窗户都没有的民房里。他就是年仅24岁的青年张仁杰。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