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生活科技》杂志报道,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家长都把“营造知识环境”和“深入实际的沟通”作为教育孩子的重要方法,然而,新的研究显示,这些被广为提倡的教育理念在实际的应用中常常被家长误读,从而产生种种不良的后果。
孩子卧室变“书房”
为了让孩子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很多家长都会经常为孩子买各种科目的图书,针对这一现象,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儿童心理学家进行了专项研究。
该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研究人员首先发现,那些每年为孩子购买15本以上课外读物的家长,其陪伴孩子学习的平均时间却比其他家长少19%,同时,他们教育孩子的严厉程度和体罚次数也明显低于较少为孩子买书的家长;随后,研究人员在对孩子阅读量的调查中发现,那些拥有100本以上书籍的孩子,只有不到50%的书籍被详细阅读过。
科学家分析说,经常为孩子购买书籍的家长,有很多会自然而然地将亲自教育孩子的时间“转嫁”给让孩子自己阅读,他们很容易因此疏于对孩子的关注和管教。此外,并不是家长买了书孩子就一定会看,大量随意购买的书籍最后都成了“摆设”。
科学家指出,家长“言传身教”的方式往往好于让孩子盲目地阅读,一味地为孩子买书并不可取。
对孩子“叹苦经”
对孩子描述自己工作的辛苦程度,以此来告诉孩子“钱财来之不易”,这是许多家长常用的教育方法。科学家认为,这其实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教导方式,它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美国芝加哥“家庭教育研究协会”对当地30所中、小学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在被问及“在家中最不愿看到的情景”时,有超过35%的学生回答“父母工作过于辛劳”,这一回答所占的比例仅次于“父母发生争吵或家庭暴力”。随后,研究人员针对这一回答进行了抽样心理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担心父母工作辛劳的孩子,都有经常面对父母“叹苦经”的经历,他们中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倾向的人占到不少比例。
摘自《现代家庭》